2023年新春之際,中國基金報邀請多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或知名基金經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資前景和趨勢,供廣大基民和股民參考。
富國基金曹文俊:保持樂觀 尋找具備長期競爭力的優質企業
富國基金 曹文俊
送別2022年,邁入2023年。站在新起點,隨着經濟逐漸築底回升以及行業格局的優化,只要堅持自下而上的把握安全邊際,對未來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大概率尋找真正具備長期競爭力和超額收益的優質標的。
宏觀環境擾動較大
回顧過去一年,對於做投資而言,比較不易。尤其在2022年的三、四季度,對市場研判出現偏頗。總體來看,投資方法論沒有問題,一如既往地遵循‘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投資理念,但方法論的短板是當宏觀環境出現較大動盪時,將面臨挑戰。
從大部分基金經理的從業經歷來看,普遍未曾遇到2018年來出現的一些外部變量。例如,外圍摩擦、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等,此類非經濟因素引發的變量與各國的宏觀政策存在直接關聯,而這些變量的可預測性對於很多基金經理來説,是一件較難判斷的事情。
以2022年二季度為例,疫情擴散對宏觀經濟階段性造成一定的影響,然而在年初的預期假設中並不包括對這一變量的判斷。同時,自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各地因城施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地產端,但受疫情因素影響,房地產市場需求受到一定影響。上述因素之間存在較強聯繫,同時又進一步關聯了不太可預測的宏觀變量,使得自上而下的宏觀判斷出現了一定偏差。
2023年投資堅持三大原則
展望2023年,在宏觀變量穩定性相對偏弱的環境下,策略研判容易出現偏差。但就個人投資而言,會始終堅持“以持有人心態”、“抓大放小”、“規避由整體市場情緒引發的影響”這三大基本原則來管理組合。
第一,以持有人的心態為中心。從真正能讓持有人賺到錢而不是短期博弈的角度來考慮組合管理。我的習慣是每隻新發產品都會跟投,建立這一機制是迫使自己站到持有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連我都拿不住,憑什麼讓投資人長期持有?
第二,抓大放小的原則。2022年,市場一直處於偏主題博弈的環境,從自身管理的產品規模和能力圈角度來看,對偏主題博弈的投資有所放棄,這使得我管理的產品階段性相對收益表現一般,但從中長期維度出發,若長期參與偏主題的博弈,容易“撿了芝麻丟西瓜”,在存在中長期機會的行業和個股上的研究時間和精力減少,降低了抓住長期複利投資機會的能力,得不償失。
我始終覺得,對於投資標的,需要自下而上的把握安全邊際,考慮中長期能否賺錢以及賺到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才是關鍵。偏主題博弈的投資短期波動較為劇烈,衝擊成本較高。比如説,2022年四季度部分醫藥股階段性漲幅較大,但其所處的行業競爭格局、穩定性較差,博弈成分佔比高,大概率在疫情發散的過程中提前見頂,可把握性相對較差,投資久期也不穩定。
第三,作為專業投資人,應該努力避免整體市場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般而言,在宏觀環境低迷時期,上市公司調研反饋很難積極樂觀,市場同業交流也相對偏低迷。但從經濟規律角度而言,此時往往能更好的識別真正具備長期競爭力和超額收益的優質標的。隨着經濟逐漸築底回升以及行業格局的優化,這類優質標的所產生的收益或比多數資產複合收益的吸引力更高。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投資是一份逆人性的工作。在多數人都悲觀的環境中依然要保持相對客觀,對未來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才能在市場低迷的階段中看到投資機會,方能在承擔合理風險的前提條件下,努力實現相對客觀的投資收益。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不代表對市場和行業走勢的預判,不預示相關基金具體操作,也不構成投資動作和投資建議。建議持有人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作出投資決策。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個人簡介】
曹文俊,現任富國基金權益投資總監助理,17 年證券從業經歷,超8年基金管理經驗。現任富國轉型機遇、富國優質發展等基金的基金經理。
中銀基金王偉:對2023年A股有更多信心,看好行業結構性機會
中銀基金 王偉
2022年是典型的宏觀大年,A股市場跌宕起伏,全球資本市場也多是慘淡收場。2022年,美國出現了40年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指數一度升至20年來高位;俄烏衝突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產生了重大沖擊;國內疫情不斷反覆,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A股市場經歷了困難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總體維持穩健均衡配置,同時在5-8月積極把握住了市場的反彈行情。
2022年A股市場表現出兩大結構特徵。一是與“能源”相關的資產(包括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前期受益於歐洲能源危機、全球能源價格整體處於高位等因素,處於高景氣區間,相關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取得了較好的回報。但三季度之後,市場擔心景氣度延續性,超額收益大幅回落,最終只有煤炭行業取得良好表現,而新能源相關行業表現較差。二是“困境反轉”成為2022年的一大投資主題,基本面壓力較大、但受益政策開始反轉或放開的地產和消費等行業在下半年後來居上,成為行業指數漲幅的前列。
困難中孕育着希望。展望2023年,主要基於四方面因素,我們對A股市場積極樂觀。一是目前市場估值或處於低位,主要市場指數風險溢價已接近歷史低位水平;二是隨着疫情管控政策的優化,以及近期第一波感染衝擊的結束,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和擾動相比2022年將大大減少;三是隨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和新一屆政府的上任,相信會有更多提振市場信心的政策出台;四是目前海外衰退逐步臨近,美債利率進一步大幅上行空間有限,外部衝擊對A股影響有望減弱。綜上,根據目前A股位置、政策走向和經濟走勢等判斷,我們有理由對2023年A股有更多的信心。
具體行業方面,我們認為普遍存在機會,看好三大投資主線。
主線一:擴內需。相比出口而言,內需在2023年將起到更大的作用。隨着海外經濟的衰退壓力顯現,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壓力也會體現到上市公司的業績趨勢裏。擴內需成為新一年的關鍵詞。在有着較高超額儲蓄率的背景下,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釋放潛力。而消費和服務業這類行業在過去三年中受到了疫情的衝擊,消費場景受到了一定影響,2023年基本面或將處於確定性的回升通道。當然,其中一些公司股價已經有所表現,估值已經不算低估,但仍有一些公司還有向上空間。尤其是我們會關注在過去三年供給側有所出清、未來在需求恢復過程中可能存在供需錯配或結構性漲價的細分行業。
主線二:金融、地產及其產業鏈。隨着穩增長政策的不斷落實,尤其是“三支箭”等地產政策的有力轉變,國內經濟相關的金融、地產及其產業鏈也走過了最困難的時期。2022年受多種因素影響,地產銷量下滑,產業鏈的相關公司也受到嚴重影響。2023年地產對經濟的拖累大概率會明顯減輕。我們可以期待在行業企穩以後,尋找地產行業格局優化後龍頭公司的結構性機會,以及產業鏈裏細分優秀公司的份額提升機遇。
主線三:科技成長。成長股依然存在結構性阿爾法機會,新的科技成長機會也將不斷湧現。對於成長股而言,2022年是壓力很大的一年。創業板和科創板指數都下跌了30%左右,行業指數漲幅排名後五名幾乎全是成長性行業。分析其中原因,並不是因為業績大幅下滑,而是因為市場對一些行業成長持續性的擔憂導致估值大幅下移。這反而為2023年股票表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儘管市場對新能源等行業有供需方面的擔憂,但我們認為股價已經有所體現。過去那種供給全面短缺、景氣全面上行的機會恐難再現,未來更多的是選擇增速和盈利能力不會明顯下行的結構性阿爾法機會。同時,我們還將認真關注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科技自立強國方向,隨着政策的落實,也將會有新的科技成長機會不斷湧現。
總體而言,我們以積極樂觀的視角看待後市的機會。一方面繼續以深度的基本面研究為基礎,以紮實的業績和合理的估值為基準,配置優質的成長性龍頭公司;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尋找基本面反轉向上但估值處於低位的消費和價值類板塊機會,自下而上挖掘細分龍頭的持續超預期機會。我們將繼續秉承初心,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積極為持有人創造合理的中長期回報。
【個人簡介】
王偉先生,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權益投資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上海交通大學工學碩士,2010年加入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5年起擔任中銀行業優選、中銀智能製造等基金基金經理。具有14年從業經驗,8年以上投資管理經驗。
華泰柏瑞基金牛勇:2023或將是資本市場全面改善的一年
華泰柏瑞基金 牛勇
2022年是市場波動劇烈且投資難度較大的一年。從外部環境來看,年初突發的地緣衝突事件快速拉高全球能源價格,資本市場擔心全球通脹持續高位,進而導致央行加息力度超預期,全球成長性資產出現顯著調整,外部資金階段性流出A股市場。從內部看,二季度華東疫情引發市場對製造業供應鏈的擔心,華東是新能源車的製造重地,新能源車等先進製造業板塊大幅波動。另外,受貫穿全年的地產投資負增長影響,權重板塊延續了自2021年的弱勢走勢。從全年來看,低估值板塊跌幅較小。而新能源、消費、科技等成長性板塊,基本經歷幾輪比較明顯的上漲與調整,甚至消費板塊中的“壓艙石”白酒板塊,也出現歷史上不多見的劇烈波動。
但進入四季度,隨着地產供給端穩定政策的連續出台,市場對金融地產等權重板塊的預期明顯改善。特別是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之後,市場對大消費板塊的預期顯著改善,中長期增量資金開始佈局已經極具估值性價比的大消費板塊中優質資產。
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本年度或將是資本市場全面改善的一年,其內因在於國內去年出台的兩大優化政策,對今年的基本面上大概率將出現積極效果。首先,地產政策一定程度或將改善消費者對房價走勢的預期,地產銷售增速將有望觸底回升,從個別房企的拿地邊際增速可觀察地產投資增速的改善。另外,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或將顯著改善春節前後的消費場景恢復,加之消費者在過去三年的儲蓄率有明顯提升,在國內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消費意願預計將有明顯的釋放。與基建投資不同,消費的回升是慢變量,對基本面的作用是持續和長期的,因此我們認為消費板塊大概率是貫徹全年的關注點。
除消費板塊外,我們認為新能源板塊在2023年仍具備顯著的投資價值,包括光伏與新能源車板塊。首先,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當中的發展主力,也是當前資本市場投資的主線。一方面,國內以“風光大基地”為代表的新能源基建是當前穩增長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規劃中強調,風電、光伏發電量計劃實現翻倍,受政策推動影響,發電企業裝機將保持高速增長。去年四季度,隨着新增硅料產能投放,國內硅料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困擾行業的上游供給與成本問題得到極大改善,組件價格將回歸到發電企業的適意水平,2022年延遲的開工裝機需求,或將在2023年重啓,預計國內集中式光伏將迎來高速發展的一年。另一方面,能源危機疊加地緣政治進一步加速歐洲清潔能源轉型,即便天然氣價格有所回落,但歐洲“能源焦慮”與能源轉型的決心不會變。海外光伏製造成本高且產能有限,需求或仍主要從國內進口滿足,預計出口歐美的光伏與儲能設備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根據乘聯會統計,2022全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將在650萬台以上,同比增速超過100%,説明電動車對傳統車替代邏輯下的銷量增速並未受經濟放緩以及消費場景受限的影響,電動化的長期趨勢仍然高度確定,截止2022年底,30%的國內電動車替代率水平仍然較低。展望2023年,市場對於新能源車補貼退坡影響的悲觀預期,預計在二季度銷售數字改善後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當前板塊估值水平已基本反映補貼退坡影響以及個別車企車型週期影響訂單的悲觀預期。我們仍然關注新能源車板塊中具備定價能力以及新技術優勢的頭部公司,包括儲能佔比持續提升的頭部電芯企業,以及在動力電池新技術環節具備競爭優勢的公司。
對權重板塊的金融行業,我們關注其在2023年的貝塔行情機會。在地產供給端政策加持下,合格民營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風險有極大改善,有助於與地產關聯較大的金融企業的估值修復,而當前該板塊估值水平仍處於歷史均值水平之下,接近於歷史極低位置附近。另外,隨着消費與銷售場景改善,以及中長線資金再度佈局A股市場,共同滿足其特徵的保險板塊或許會受到市場關注。
我們認為,2023年大概率是對2022年全面修復的一年,在宏觀經濟改善、消費場景復甦、地產政策託底、貨幣政策仍偏寬鬆的背景之下,中長線資金有望再度加大布局A股中的優質資產,權重板塊與優質成長板塊中的優質品種均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個人簡介】
牛勇先生,現任華泰柏瑞主動權益投資副總監,擁有18年從業經歷,超12基金投資管理經驗,久經市場考驗;作為市場少有的、同時擁有較長數量化投研背景和主動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他擅長通過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力爭挖掘業績確定性較高的個股。目前管理產品包括華泰柏瑞“智選”系列、華泰柏瑞盛世中國。
風險提示:
本材料為觀點分享,並非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亦不構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載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且具有時效性。指數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基金投資需注意投資風險,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具體情況。
海富通基金杜曉海:A股有望反轉,港股或迎戰略性機遇
海富通基金 杜曉海
回首2022年,全球三大經濟體均面對了各自的問題,美國是高通脹引發的美聯儲暴力加息,歐洲是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中國是政策收緊和經濟下滑,通脹、戰爭、疫情交織在一起,引發股、債、匯資產都出現明顯的下跌。
值得慶幸的是,2022年10月以來,這三個主要問題邊際上都在改善,指向偏樂觀的方向。美國通脹開始好轉,原油價格已經跌回到俄烏衝突前的水平,中國的地產等政策出現重大轉向。
展望2023年,中國復甦已箭在弦上,A股和港股在經歷了大幅下跌後有望反轉,港股的表現預計將優於A股。
海外經濟方面,經歷了2022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快速加息之後,歐美衰退的概率在加大。同時,全球通脹仍然高企,雖然美國通脹已進入下行週期,但美聯儲並不認為通脹壓力會迅速緩解,維持偏鷹派觀點,對海外流動性寬鬆政策仍有制約。預計隨着美國通脹連續低於預期,美聯儲將於2023年上半年結束加息進程。根據美國庫存週期推算,預計美國將於2023年下半年陷入衰退,美聯儲可能在四季度轉向降息。
國內經濟方面,經濟復甦幾乎是確定性的事件,分歧主要在於經濟復甦的力度,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市場普遍預測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在5%-6%。雖然經濟復甦確定性高,但也要充分預見到中國經濟重啓的艱難和復甦之路的坎坷。第一,房地產是否可以穩住並恢復對經濟的支撐作用,11月初以來中央已經優化完善了房地產融資方面的調控,需要房地產投資和銷售回暖進一步確認;第二,受益精準防控政策,過去3年出口高增長對經濟增長正貢獻較大並形成了較高的基數,而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發達國家經濟體在2023年進入衰退的概率較大,中國出口面臨的外部壓力很大;第三,目前國內第一波新冠疫情高峯衝擊仍未完全過去,3-6個月後是否會有第二波疫情進而影響經濟復甦也需要跟蹤。令人欣喜的是,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來看,總體思路是全面抓經濟,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包括對於經濟增長的要求、對於房地產和平台經濟政策的轉變、兩個“毫不動搖”等,政策重點已從供給側轉變為需求側,依靠消費和投資擴大內需,預計2023年的宏觀政策是擴張性的,偏向低利率、寬信用、寬財政的政策,以多種方式和渠道積極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形成復甦態勢,這是2021年二季度之後經濟首次迎來拐點。
A股方面,估值面看,對比過去A股歷次牛熊週期的大底,2022年4月底和10月中A股的估值、風險溢價、股債收益比、破淨率等指標均已處於大的底部區域;企業盈利面看,本輪A股盈利週期在21Q1達到高點後開始回落,目前中國經濟正從衰退走向復甦,預計2022Q3/Q4是盈利的底部區域,2022Q4/2023Q1開啓新一輪盈利上行週期;資金面看,美聯儲加息在2023年有望停止,海外流動性有望邊際改善,疊加中國居民超額儲蓄釋放的資產配置力量,預計2023年A股有明顯增量資金進入市場,諸多積極變化推動下,預計A股底部已過,已進入向上通道。至於大小盤風格,內需相對強、外需相對弱的環境對大盤股更有利。
港股方面,預計機會是系統性、戰略性的,表現或會優於A股。在過去兩年港股相對於A股多了三個額外的衝擊,第一是反壟斷引發的對於互聯網平台、教育等行業的政策規範;第二是中美摩擦導致的審計監管及退市風波,導致海外機構投資者順勢降低了港股的配置權重;第三是強勢美元導致的全球資金迴流美國,使得港股比A股跌幅更深,底部位置時港股的估值基本是歷史最低。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人民幣重新進入升值通道,對於房地產和平台經濟政策的轉變,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並進展順利,前期壓制港股的利空因素出盡,海外機構投資者重新開始增加中國資產的配置。歷史上美債收益率和美元都回落的背景下,港股的流動性會更加受益,對利率敏感以及更看重遠期現金流的港股科技板塊的表現預計會更加突出。
【個人簡介】
作者系杜曉海,海富通基金總經理助理兼量化投資總監,碩士,CFA,22年證券從業經驗,其中6年為基金投資經驗,歷任Man-Drapeau Research金融工程師,American Bourses Corporation中國區總經理,2003年加入海富通基金,現任海富通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
諾德基金總經理助理郝旭東:2023年,轉折之年
諾德基金總經理助理 郝旭東
2022年,國內外宏觀形勢複雜多變。國際上,美國通脹危機,美聯儲加息,疊加俄烏衝突,導致歐洲能源危機、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指數飆升,海外股債雙殺。國內,在地產趨勢性調整和疫情影響下,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居民資產負債表出現收縮,消費傾向趨勢下滑,企業資本開支意願也趨於轉弱。在此背景下,雖説整個年度A股市場並不缺乏機會,比如1季度的煤炭、5月的新能源、11月以來的消費為代表的疫後修復板塊都有良好表現,但從全年看,2022年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深度熊市,主要指數中,滬深300下跌21.6%,創業板指下跌29.4%,股債收益差一度接近歷史極值,如果持股不動,全年也就煤炭行業能夠取得正收益,而年初市場預期的新能源、軍工、醫藥等熱門賽道指數全年跌幅在20%以上,食品飲料指數也在第二年較大幅度下跌,上次發生類似情況還是在2011-2013年受塑化劑和反腐疊加影響。同時,國內外複雜的經濟、政治因素,也導致2022年市場風格飄忽不定,行業季度回報的相關性極低,市場快速輪動,2017年以來市場上主流的景氣賽道投資策略也面臨巨大挑戰,有效性明顯降低。因此,2022年複雜的宏觀背景,在導致市場大幅調整同時,也使組合構建的難度大幅增加,勝率成為第一權重因子。
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制約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都將明顯向好,2023年或將成為未來數年新一輪經濟起飛的轉折之年。國際上,伴隨着美國持續加息,工業和能源類商品價格已經從高點出現明顯回落,同時,得益於2022年的高基數,美歐通脹或在2023年下半年明顯下台階,此基礎上,預計2023年2季度或將見到美聯儲本輪加息的高點,對應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見頂回落,對國內權益市場的影響有望從負面壓制逐步轉向正面支撐。從國內政策看,伴隨着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功召開,國內政策在2022年4季度出現了明顯改變。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穩增長”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合理充裕,財政政策上“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同時,11月以來,地產融資和防控政策也出現了顯著的放鬆,以上一系列措施從政策保障和執行環節都切實改善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遠期預期,典型反映就是北上資金11月以來的大幅淨流入。同時,綜合國內外發展經驗,我們也認為,過去數年,國內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有所受損,收入預期也處在歷史上較低的水平,未來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信心的恢復都需要時間,因此疊加基數效應,2023年國內經濟的合理增長或將是必然趨勢,但向上彈性可能短期有限。
低基數下,國內經濟2023年的確定性修復增長,為2023年權益市場的上漲奠定了宏觀的基礎。中微觀層面,A股一輪完整的盈利週期大致為3年左右,當前,始於2021年1季度的企業盈利高點回落的過程已接近尾聲,在低基數的背景下明年有望迎來盈利增速的企穩回升。但類似於國內宏觀經濟,國內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信心的恢復都需要時間,同時海外經濟出現回落導致出口的可能下行,都會使上市公司2023年的盈利改善增長有限,這會在盈利支撐上限制A股市場的向上彈性。但經歷了2022年大幅調整,國內權益市場估值水平已整體處於較低水平,若將外資開始大規模進入導致A股估值體系重構的2017年作為起點,2022年末,滬深300的PB估值分位數在9.3%,處於低估狀態,屆時盈利增長的修復和較低的估值有望形成向上的共振。
從市場結構看,2017年以來市場的割裂性始終存在,各寬基指數、行業指數表現均存在巨大差異,即使當前,在經歷了11、12月的茅指數領漲後,雖然市場整體估值水平仍在低位,但結構性的高估仍然存在,仍以2017年作為起點,寬基指數中上證綜指、上證50、滬深300、創業板指、創業板綜指、中證100、中證1000的PB分位數分別為8.2%、46.7%、9.3%、47.4%、19.4%、89.3%、20.9%,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食品飲料、電力設備、國防軍工、煤炭的PB分位數為56.6%、65.2%、48.1%,PB分位真正處於極低位置的還只是銀行、地產、建築、非銀、通信、環保這些傳統行業,分別為4.9%、5.1%、4.8%、4.5%、2.3%、1.5%,且從PEG角度看,各板塊龍頭、茅指數成分在經歷過去2個月的修復後,大多已經達到了2024年PEG為1以上的水平,而這類估值基本是在2024年企業經營、盈利水平達到甚至超過2019年疫情前最優水平的假設下達到的,類似的還有航空等板塊,這也與上證50、中證100的PB分位數處於較高位是相匹配的,而估值的結構性差異也有極大可能導致2023年市場的階段結構性風險。在市場風格方面,由於龍頭股的相對較高估值,在2021-2022年經歷了連續2年的中小市值強勢,當前估值下,在電新,專精特新等板塊,中小市值的估值折價已經明顯收斂,甚至相對龍頭出現了溢價,因此,2023年,典型的中小市值全面佔優的情況或將發生一定改變,市值的風格因子影響將會弱化,大、小市值應該都會有機會,市場風格更加趨於均衡。
從資金面看,msci納入因子達到20%,被動流入達到標準後,北上資金和國內市場資金性質有類似處,都需要賺錢效應,2022年全年北上資金淨流入900.2億,是2017年來最低值,也是首次年度跌破1000億,2023年人民幣匯率的區間穩定和A股盈利效應提供了一定有利條件,但茅指數個股的估值在持續反彈後不足夠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北上流入的持續性。國內資金的股市流入,由於資管新規後的居民資金流入,疊加2019年來的半導體、新能源等強產業趨勢,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的業績和規模進入正循環,但伴隨2021年來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以及市場賺錢效應的下降,2022年公募基金髮行明顯放緩,主動權益型基金僅新發2000多億份,遠少於2020年同期的1.4萬億和2021年同期的1.3萬億,公募業績和規模進入負循環。我們預計,即使2023年A股市場將有所表現,但公募產品賺錢效應也有待修復,因此,基金髮行在市場回暖初期或不能期待過高。
綜上, 2023年將是國內經濟及權益市場的轉折之年,2022年經濟和上市公司盈利的低基數,疊加二十大以來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加持,2023國內經濟和上市公司盈利恢復性增長或是必然趨勢,但國內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和信心的修復都需要時間,這將限制經濟和企業盈利的向上彈性。同時,經過2022年A股市場的大幅調整,國內權益市場估值水平已整體處於歷史較低位,因此,2023年A股市場有較大概率形成盈利和估值的向上共振,值得投資者期待。而A股內部,估值的結構性差異仍然存在,也必將導致2023年市場的階段結構性風險,對市場的定價能力以及適當的行業輪動能力或將是獲取超額收益的核心競爭力。2023年,我們看好三個方面的投資機會,1、市場絕對低估的板塊的修復,包括中字頭的央企的中國特色估值;2、過去幾年的主流賽道如消費、醫藥、科技、軍工,高端製造等,有可能出現類似於2022年4月新能源、10月消費、地產的挖坑機會;3、週期中,農業的白羽雞、工業金屬的銅鋁、化工的部分中游材料值得關注。
【個人簡介】
諾德基金總經理助理郝旭東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博士,14年證券行業從業經驗。曾任職於西部證券,2011年加入諾德基金,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等職務,現任諾德基金總經理助理(分管投研部),同期管理諾德成長優勢混合等5只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