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BT財經 AWM
在李寧中期業績大超預期的前提下,“國潮”品牌行情被點燃,安踏、361等一眾國產品牌股價創歷史新高。其中,361創2011年以來新高;6月28日,安踏也登上190元高點,市值突破5000億港元,一度超過阿迪達斯,成為僅次於耐克的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
儘管在6月29日、30日安踏股價連續兩天下跌,市值迴歸至第三位,但依舊超過4900億港元,緊逼阿迪達斯。從目前市場情緒來看,安踏市值穩定超過阿迪達斯指日可待。一直被低估的國產服裝品牌,能迎來如今的高光時刻實屬不易,能保持現狀更加不易。
國產服裝品牌業績超預期自2021年3月“新疆棉”事件後,國產品牌迎來了高光時刻。根據近期國產品牌發佈的中期財報顯示,李寧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不低於18億元,而去年同期只有6.8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63%。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棉”事件後,李寧的運動服裝曾一度被炒到幾千元一件。李寧也在財報中表示,集團業績改善主要受益於收入的增長。受消息面利好影響,2021年以來,李寧股價的累計漲幅為76.89%
除了李寧,特步和361的業績也實現近兩年少見的高位增長。2021年上半年特步、361的財報數據還未公佈,其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特步旗下的主品牌特步的零售額同比增長55%。361旗下主品牌一季度的零售額同比雙位數增長,童裝的零售額同比增長20%-30%。
儘管特步和361並未公佈中期財報,但自2021年以來,二者股價分別增長287%和308%,可以看出特步和361的業績也不會差。
作為目前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安踏體育的股價自今年以來也實現55%的累計漲幅,其業績也不遜色,根據安踏披露的業績顯示,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將同比增長不少於65%。
中期財報公佈後,各大券商紛紛上調國產運動品牌目標價。其中,高盛上調李寧目標價至130港元,安踏的目標價由180港元上調至215港元。
中銀證券認為,國產品牌一片大好主要是因為不再受疫情影響,海外疫情給一向低迷的國內紡織服裝帶來了發展機遇,包括“新疆棉”等多因素的影響也助推國產品牌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618大促期間,有80個運動品牌的成交額同比超過500%,其中大多數為國產品牌。
反觀國外品牌,因受疫情影響,線下銷售不給力,線上轉型受到影響,不少海外品牌市場份額被國產運動品牌“瓜分”。
2021年618數據顯示,阿迪達斯、耐克、彪馬在天貓旗艦店的銷量分別下滑32%、26%、14%,國產品牌如李寧、安踏、迪桑特分別實現164%、59%、165%的高增長,其中安踏旗下三個品牌銷售額平均超過50%。
浙商證券認為,從長遠來看,隨着國民健身意識的覺醒,以及中國綜合國力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持續提升,國產品牌將在全球運動品牌中更有話語權。其中,安踏將不可小覷。
安踏的逆襲在2009年之前,安踏還是一個被國人忽視的國產品牌。OPPO、VIVO、真維斯和安踏還被稱為三四線小鎮青年的標配。然而安踏並不安於現狀,通過一系列收購國際品牌,安踏已翻身成為敢於直接叫板阿迪達斯、耐克的國產一線運動品牌。與此同時,安踏的知名度和市值也水漲船高。
最有名的收購,也是安踏的轉折點發生在2009年,安踏從百麗國際手中收購FILA在中國的業務。
2007年百麗成立Full Prospect以3.7億元拿下了斐樂(FILA)在中國運營權。然而,百麗收購後並未為FILA打開中國市場,數據顯示,2007-2008年FILA分別虧損543萬港元和699萬港元。可以説,在當時FILA是個燙手的山芋。
2009年,安踏以3.25億元的價格從百麗手中收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經營權,成為扭轉FILA頹勢的關鍵,也成為安踏的轉折點。
被收購後,FILA的業績不斷攀升,2016年FILA的專賣店開了1086家,分別佈局在中國和新加坡。2019年因為快速增長,安踏遭渾水、殺人鯨資本以及GMT三大做空機構的狙擊,其中FILA的業績遭到質疑。
在做空的壓力下,安踏首次披露FILA的核心數據,數據顯示,FILA在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為65.38億元,同比增長80%,安踏有超四成的營收是FILA貢獻的,而且FILA在中國、新加坡的門店已開到1788家。對安踏來説,只用3億元就收購FILA是賺大了。
安踏另一起有名的收購便是收購始祖鳥。在中國大部分都知道安踏,但在歐洲卻很少有人知道。始祖鳥的母公司亞瑪芬是芬蘭一家頂級公司,亞瑪芬旗下擁有Salomon、Wilson、始祖鳥等品牌,其業務遍佈全球。
2018年12月安踏斥資360億向亞瑪芬發出收購要約,意欲通過該公司進入歐洲市場,擴大海外業務。
如今,安踏已收購亞瑪芬體育,進入歐洲市場,安踏的品牌效應也在不斷升級。近年來,安踏通過一系列併購或與其他國家的知名品牌合作開公司的方式,不斷拓展海外業務。
現在的安踏已經不再是隻侷限在三四線城市的安踏,市值暴增便在情理之中,未來的安踏亦有希望取代阿迪達斯成為國際第二大品牌。
歡迎關注【BT財經】,閲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