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圖蟲創意 圖
新技術的使用實現了金融機構低風險、低成本和小微經營者融資需求“小額、高頻”的匹配,解決了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的顧慮,進而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的可能性。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蓄水池”和“穩定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也一直是近年兩會的重點、熱點議題。有統計顯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被提及16次,2019年和2020年均被提及12次。
自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在30%以上,2020年“加碼”: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2021年繼續貫徹30%以上的總體增速目標,並在減税降費方面下重力,“務必做到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隨着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受訪專家紛紛建議,提高供應鏈金融服務水平,更好支持中小微企業高效融資;搭建地方小微企業數字化平台,以“數字金融”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
1
小微企融資難題待解
“我國約有近億的小微經營者,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恢復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小微經營者的境況當前不容樂觀,雖然有減税降費政策的支持,但融資困境仍有待破解。儘管相關部門採取了結構性貨幣政策來支持小微經營者融資,但貨幣政策的傳導難以形成毛細血管式的渠道,其作用有限。政府也要求大型銀行擴大對小微經營者的放貸,但面對‘小額、高頻’這樣一種融資需求特點,傳統的銀行也有力所不逮之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今年關注到小微經營者融資困境。
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樊芸看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反映在考核計算標準有偏差,導致政策不“解渴”,沒有辦法精準扶持那些亟需輸血,尤其在疫情中受到重創的小微企業。
樊芸舉例稱,在調研時,她遇到一個民營100強的老闆。老闆説,銀行在進行統計的時候,還是把他們這個規模很大的企業列為中小企業貸款範疇。樊芸認為相關考核指標還要進一步改革和研究,一些統計的客觀性、真實性還要進一步提升,應當更加精準地對接真正有需求的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認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主要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限制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目前政府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但各地小微企業方面的數字化建設嚴重不足。同時,當前各政府機構和部門分別管理和服務不同領域中小企業,尚缺乏統一的信息歸集扎口和對外輸出渠道。
360數科CEO吳海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小微企業融資難,體現了需求與供給信息的不對稱。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不缺乏穩定的大型企業客户源帶來的穩定回報;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客户不僅規模小、數量多、分散且風險高,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就註定金融機構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與風險穩定性,服務大型企業的偏好。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專家辛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不敢貸的本質原因在於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高,抗經營風險能力弱,貸款缺少足額抵押物和擔保,風險暴露大;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不願貸的本質原因在於小微企業貸款成本高,中小企業較為分散,金融機構需要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且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無法有效獲取企業的經營信息,而人員實地調查獲取企業數據無疑增大了人力及時間成本。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還指出,當前,央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已經出台了涉及貨幣政策、財税補貼、監管考核、激勵措施、銀行績效考核指導、平台建設等多個領域、較為全面地促進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但更多地從監管角度出發,並未考慮不同類型、規模的銀行實際情況,其中所造成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和交易成本較高等問題也較為明顯,同時各個政策互相獨立,尚未形成合力,導致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信貸業務激勵不足。
2
供應鏈金融可破題?
面對小微企業融資這個世界級的難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税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税人增值税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將小規模納税人增值税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年應納税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税。
減税降費之外,隨着近年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有提案指出,發展供應鏈金融以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民建中央的一份提案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促進產融結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金融服務模式之一。
金融壹賬通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以通過金融科技重新構建鏈接銀企兩端的通道,讓中小企業藉助其所在生態圈的力量重新獲得信貸支持和生存力量。供應鏈金融模式本質是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依託核心企業的資信來提升自身信用,從而獲得銀行融資。其優勢在於通過產業鏈篩選出來的資產相對優質,風險容易把控。考慮到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均處於某一供應鏈中,供應鏈金融仍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最佳突破口。
不過,金融壹賬通相關負責人指出,供應鏈金融的缺點是受資源限制明顯,過於依賴核心企業,准入門檻高,且傳統模式下,無法覆蓋眾多處於供應鏈末端的中小企業羣體,但金融科技能有效變革傳統供應鏈金融的難點、痛點,通過金融科技破解信用多級穿透、下游融資及跨區融資難題,能夠讓中小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
辛園認為,發展供應鏈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需要供應鏈金融各參與方合理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持續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信息系統等的安全保障,切實防範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風險。通過數據的應用實現精準客户畫像,從金融科技的角度更好地服務金融機構,提升數字化能力。
新技術的使用實現了金融機構低風險、低成本和小微經營者融資需求“小額、高頻”的匹配,解決了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的顧慮,進而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的可能性。
民建中央建議:一是運用金融科技支持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發展。鼓勵市場建立中心企業供應鏈金融信息平台,運用大數據風控技術,構建新型精準信用評級體系,支持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引導金融機構採用科技賦能下對底層資產管控的風控邏輯,聯合科技企業不斷完善新的風控模式,逐步調整內部風控評估體系。推行電子憑證創新試點,以票據化、電子化的數據互認模式解決供應鏈融資信息不對稱問題,並利用區塊鏈技術等推動中小企業財務或交易流程數字化改造。
二是推動大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要求大企業不得利用其市場地位拖欠中小企業款項,規範讓中小企業到其關聯方高價融資等行為。要求大型企業落實《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相關規定,確保不拖欠款項並對應付賬款及時確權。對落實情況開展嚴格監督檢查。對有清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任務的核心企業,重點加強約束管理,可要求其按照應付賬款的一定比例履行確權義務。
三是儘快研究和推動融資性票據創新試點。修訂票據法。允許電子票據可拆分使用,包括支付和融資,提升票據的流通和融資功能。擴大票交所參與主體,讓更多金融機構和資金參與,除銀行、信託外,鼓勵地方金融牌照的商業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參加,加強票據發行、交易等環節的信息披露,探索針對不同主體類型建立分層交易制度。
3
數字化平台呼之欲出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小微企業融資拉開了新的序幕。吳海生指出,大數據技術讓處理海量用户數據成為可能,為技術服務普惠金融提供了基礎;智能手機的出現以及4G的高度覆蓋使得金融走進移動互聯,讓海量用户的觸達得以落地;而當前,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通過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服務,用機器給人進行提效,使得高效服務海量用户成為可能。
“現實中的數字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金融業態或新的金融模式。它不需要物理分支機構和信貸員,不需要實地盡職調查,不需要面對面接觸和規定營業時間,卻實現了金融機構低風險、低成本和小微經營者融資需求‘小額、高頻’的匹配。”劉尚希表示。
辛園認為,需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更方便地實現商流、信息流、資金流、數據流等的“多流合一”,將產業場景中企業的經營數據、交易數據,與其他場景數據進行融合,可以更好地為金融機構把握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經營風險,也有利於小微企業更便捷地對接到合適的資金端。金融機構可將數字技術應用於線下網點,在發展線上服務的同時實現線下服務的智能化,節約人力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張近東建議,省級政府牽頭探索建設和完善區域小微企業數據集成系統,打造開放式的小微企業數字化平台,加固完善政府管理服務、小微企業信息提取和金融機構付費合作的市場化聯繫。
具體來看,一方面,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垂直管理專職機構——小微企業數字化平台。該平台負責向小微企業購買經營數據,其中具體的小微企業經營數據標準應該由各家金融機構等需求方共同協商來制定,然後進一步將數據處理、加工後形成產品化服務,出售給有需求的金融機構,形成市場化的完整閉環。
另一方面,在民營和小微企業發達地區開展相關試點。小微企業數字化平台通過調研、採購等方式獲取園區、開發區等載體內的小微企業數據。對於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付費機制可以先採用詢價法,先與金融機構等需求方商定購買小微企業相關具體數據標籤及相應價格,然後在保證小微企業平台一定利潤率的基礎上向小微企業報價。待付費機制不斷優化成熟之後,可有序擴大試點範圍。
基於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劉尚希建議,一是根據數字金融實踐及其新的屬性,加快制定數字金融規範;二是對數字金融風險的監控要與時俱進,針對傳統金融的監控,對數字金融可能不完全適配,要完善風險監控方式,嚴厲打擊金融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