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據8月16日媒體報道,今年1-7月份,中國中冶新籤合同額相較上年同期大增了36.9%,達到7033.3億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億元以上的重大鋼鐵承包工程合同有11個,不乏還有與外資(印尼)合作的鋼鐵生產項目。
中國中冶拿下大量鋼鐵工程訂單,也意味着中冶將會進一步加深與國內其他鋼企之間的合作。不過,在上月中鋼協表示要控制鋼鐵的產量,以響應國家“碳中和”的號召後,我國不少鋼鐵企業就着手改進鍊鋼的方法,同時多采用廢鋼等材料來替代鐵礦石,促進生產鏈往環保方向靠近。
數據顯示,在限產政策下,截至今年8月上旬,我國的粗鋼產量降低至2043.94萬噸,粗鋼、生鐵、鋼材的日產量同比均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4.4%、5.09%、9.46%。不過雖然鋼材產量下降,但由於限產幅度還在預期內,故國內鋼價仍舊堅挺,沒有太大影響。
不過,既然我國限產鋼鐵,那這是否也意味着我國對鐵礦石等鍊鋼原料的需求會有所降低呢?顯然是這樣。當下,我國在着手開採本土鐵礦石的同時,也在逐步減少鐵礦石進口量,以減少對外的依賴。
而減少鐵礦石進口,澳大利亞作為我國最大的鐵礦石進口來源,自然也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但事實上,由於去年受到天氣和環境影響,澳大利亞作為全球鐵礦石供應來源,其鐵礦石出貨量大幅下降,供不應求下澳洲鐵礦石價格高漲,我國也越發不願買賬。
加上中澳貿易有了摩擦,我國也在致力於追求鐵礦石進口多元化。但中國作為澳洲最大的鐵礦石買家,澳洲一旦失去中國市場,其經濟短板立即就會隨之暴露。據澳媒日前報道,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出口繁榮正呈現“泡沫化”,若沒有鐵礦石掩蓋,澳洲的經濟衰退早已顯然。
而在中國重重限鋼限產行動下,澳洲用以維持其經濟發展的最後王牌——鐵礦石,恐終將也會失效。
文| 洪心婷 題 | 林嘉 圖 | 盧文祥 審 | 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