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ESG|銀行:綠色、普惠貸款狂飆

從2004年首次明確提出,到如今理念深入各行各業,ESG日益成為行業共識。作為與國計民生休慼相關的銀行業,ESG不僅關乎社會責任的履行,從長遠來看,還對其財務回報和盈利能力具有積極影響。

踐行ESG理念已成為商業銀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規模數十萬億的綠色信貸、普惠貸款展現了落實ESG理念的決心。不過,在踐行ESG的發展道路上,銀行如何將ESG理念貫穿業務發展的全流程,解決信貸投向地域及領域分佈不均的問題,降低投資風險,仍有探索空間。

中國式ESG|銀行:綠色、普惠貸款狂飆

環境 綠色信貸規模創新高

作為ESG投資的主力軍,銀行在推動環境(E)改善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從調研結果來看,銀行將綠色、低碳等融入產品體系建設當中,通過貸款、債券、融資賦能綠色產業升級。

綠色貸款作為衡量銀行踐行ESG理念重要的量化指標。

從數據來看,2022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已達萬億元;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實現超千億元;部分城商行和農商行在綠色貸款方面的增速也較為迅猛。

目前綠色信貸發展已駛入“快車道”,從銀行業整體來看,綠色貸款保持高速增長,已突破20萬億元。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比上年末高5.5個百分點,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01萬億元。

綠色貸款規模的壯大離不開相關產品的創新,銀行綠色貸款涉獵的範圍較廣,主要投向生態保護、節能減排、清潔能源、清潔交通以及污染防治等領域。例如,為有效支持綠色企業和項目的發展,農業銀行推出鄉村人居環境貸、綠水青山貸、生態共富貸等產品,加大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

除單純的信貸支持外,多家銀行也在積極探索綜合型的產品服務。2022年,中國銀行成功牽頭籌組境內銀團貸款市場中資銀行牽頭的首筆環境、社會、治理(ESG)可持續掛鈎銀團貸款;緊跟碳金融、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政策熱點,光大銀行推出了“碳易通場景金融”模式,以全國碳交易所為依託,為參與碳配額交易的電力企業提供碳排放權質押融資、綠色債券、支付結算、賬户管理等一攬子金融服務。

雖然銀行在推進綠色信貸業務快速發展上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是在推進綠色信貸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

從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各家銀行的綠色信貸認定口徑不一,有的使用銀保監會口徑,有的則使用央行口徑,不利於行業對比和評價。同時,綠色信貸項目公益性較強,在利率定價、貸款期限、擔保方式等方面優惠力度較大,銀行如何提升低成本資金來源,挖掘盈利空間尚待探索。此外,從綠色信貸投向來看,地區發展不平衡、信貸品種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也需逐步完善調整。

在易觀智慧院高級分析師陳晨看來,綠色信貸將是銀行推動貸款結構優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當前綠色投融資項目存在投資週期長、投資回報不確定性強等問題,此外,綠色項目的準確識別和風控仍然存在較大的難度。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於百程認為,銀行ESG主要以綠色金融為主。整體來看,目前綠色金融仍處於探索階段,大規模的商業應用較難以實現,因此綠色金融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式ESG|銀行:綠色、普惠貸款狂飆

社會 普惠貸款餘額站上30萬億關口

在環境(E)部分,銀行更多聚焦於綠色貸款的靠前發力,而在服務社會(S)方面,普惠金融則成為一大亮點。普惠金融要求銀行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羣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這其中所涉及的羣體包括小微企業、農民以及新市民。

作為服務普惠金融羣體的生力軍,上市銀行加大普惠貸款的投放力度,持續發揮“頭雁”作用。

2022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四大國有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均超萬億元;股份行也不斷加大普惠信貸投放力度,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均在4000億元以上。

從行業數據來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速。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32.14萬億元,同比增長21.2%,比各項貸款高10.1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低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64萬億元,同比多增6250億元。

目前銀行普惠金融正朝着數字化轉型方向縱深發展,普惠線上產品體系日趨完善。2022年,中國銀行推進“惠擔貸”“E抵貸”“商E貸”等線上產品投產,逐步完善涵蓋信用、抵押、質押、保證的普惠產品體系;農業銀行則通過豐富線上線下融資場景、打造“小微 e 貸”等系列產品,以滿足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農户等普惠客户的融資需求。

數字化轉型的深入也促進金融服務範圍不斷下沉。以工商銀行為例,2022年,該行加快金融服務渠道下沉縣域鄉村,加大工銀“興農通”App 市場推廣,融合“數字鄉村”農村政務平台、“興農撮合”助農銷售平台,引入“興農講堂”等涉農生產生活場景,截至2022年末,工銀“興農通”App 服務覆蓋超過1800個縣域。

隨着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融入當地成為新市民。2022年,這一羣體亦成為銀行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圍繞新市民的創業就業、租房買房、子女上學、醫療養老等方面,多家銀行推出主題銀行卡及小額低利率信貸服務。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覆蓋新市民的金融產品超3萬個。

不難看出,普惠金融覆蓋羣體和領域的規模均在壯大,不過,在規模之外,還需要更多關注普惠金融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與綠色信貸相同,當前普惠金融服務亦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與此同時,普惠金融所涉及羣體小而散的特點也使得金融服務較難形成規模效益,背後所涉及的金融風險仍然不容忽視。

陳晨認為,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需要進一步提高投放的精準性,一方面可以將普惠金融、場景金融、產業金融納入銀行生態體系建設統籌考慮,構建與政府、企業、個人協同的閉環經營模式,探查更多領域的客户需求,提前介入扶持;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增加優質數據的引入、升級數據分析技術等挖掘企業需求做精準匹配,平衡普惠金融的可得性、成本和風險。

治理 信息披露比例及透明度相對高

自2020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後,ESG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升至新高度,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

在政策的推動之下,銀行逐步建立起了ESG治理架構。目前銀行業通行的做法是由董事會負責,設立專門委員會。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董事會對ESG戰略制定及實施承擔最終責任,負責明確ESG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及管理優先事項,監督評價ESG戰略實施成效,加強ESG風險識別及評估等工作,並聽取下設專門委員會、管理層彙報ESG相關事項管理推進情況,並指導相關信息披露工作。

從治理角度來看,銀行ESG已由監管政策的被動推動逐步轉向銀行主動尋求轉型發展。在上市企業中,銀行ESG信息披露的比例及透明度相對較高。這一趨勢源於監管的要求,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指引(2022)》,提升上市銀行加強自身對ESG信息披露的意識。另一方面也間接體現了銀行提高ESG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質量的主動性,積極與相關利益方溝通,披露相關財務信息及ESG行動舉措的具體實施情況。

風險控制無疑是銀行ESG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了防止可能的風險,部分上市銀行在風險評估、方案和協議制定、後續監督等方面都制定了非常周全細緻的流程。不過,目前銀行踐行ESG理念處於探索發展階段。通過對央行、銀保監會、外匯管理局的監管處罰梳理發現,銀行尚存在客户環境風險審查不嚴、制度流程制定及操作不規範等問題,主要包括因貸前調查不到位向環保未達標的企業提供融資,貸款貸後監管不力導致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業務數據存在錯報漏報,業務授權不規範。

正如陳晨所言,ESG需要以長期、全局視角進行指標設計,建立面向不同行業、企業差異化ESG評價體系,從管理效能、數據價值、風險損失減少、社會影響力等方面,還應結合地區、行業特點、產業鏈環節等做多維度考量。通過細化綠色分類管理、完善底層數據、建設ESG監測管理平台、加強ESG需求對接和產品創新等,使銀行在進行戰略規劃時能更準確地評估ESG收益與風險,提升ESG的資源配置效率與投入有效性。

“未來ESG評級將成為衡量一家銀行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以及綜合發展水平的新標準,這其中探索ESG公眾價值+業務價值的長期經營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陳晨表示,銀行踐行ESG需要思考的是應該如何憑藉自身“金融資源+科技能力”模式聯合對外賦能、對內治理,在更多的行業、更大的社會範圍內運用科技和資金能力拓展業務邊界並顯現價值。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4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式ESG|銀行:綠色、普惠貸款狂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