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剝葡萄皮去籽的喜茶,你還喝嗎?

近日,南京市場監管局抽檢了16批次果茶/奶茶。

結果顯示:喜茶的一款食用冰菌落總數超標,存在較大食品安全風險;4款果茶/奶茶中菌落總數高於同類標準,3款被檢出大腸菌羣。其中菌落總數超標11倍。

拿這次抽查中的漢堡王,星巴克做對比:漢堡王飲品的菌落總數為120CFU/g,星巴克為220CFU/g。而喜茶珠江路店,菌落總數檢測為1200 CFU/g 是漢堡王的10倍,星巴克的5倍還多!

喝起來的確非常“有營養”,一杯盡享十倍微生物。

喜茶官方也很快在微博上發出了回應,稱初步瞭解主要原因是門店操作不規範造成的,如取冰時把使用過的冰鏟直接放置在冰塊上,冷藏牛奶放在常温狀態中太久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説明中顯示,抽檢的樣品來源南京3家不同的喜茶分店,也就是説,不同門店的4個批次飲料都採取了統一的不規範操作。

這樣的巧合,可能只會出現在喜茶了吧……

除了菌落總數超標,4款飲料裏面還有三款檢出了大腸桿菌。

但如果深入瞭解一下喜茶的製作過程,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例如本次被查出存在問題的“多肉葡萄”,喜茶創始人曾在採訪中透露過它的製作要點——

“我們做一杯多肉葡萄,因為暫時還沒有更好的辦法,那為了既滿足消費者不想吃到葡萄皮和籽的期望,又要保證最終的產品不是有明顯糖精味的罐頭果肉口感,杯裏所有的葡萄都只能人工一顆顆剝皮去籽。”

劃重點:人工剝皮去籽。要知道,就算是星巴克的冰搖果茶,用的也都是果漿和茶水調兑出來的。

投入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就是為了消除消費者都不一定能察覺出來的口感差異?雖然似乎理解了喜茶高價的原因是來源於成本,但這樣的做法的確非常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隱患。

而對於喜茶來説,冰塊的菌落問題可以通過規範操作、第三方消毒等一系列措施來解決,但至於“大腸桿菌”,如果喜茶依然堅持“人工剝皮去籽”,那麼員工是否有認真洗手消毒、洗手程序是否規範等等就變得異常重要了。

事實亦是如此,在這份説明中的整改措施部分,前3條都在強調怎麼解決“菌落總數”,到了第4條終於提到了關於“大腸桿菌”的改進措施——洗手消毒。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為近年來風頭最盛的品牌之一,喜茶成功的原因的確與其製作工藝、產品口感、客户體驗等密不可分,但對於連鎖、快消類的餐飲企業來説,單純地以提高製作成本來追求消費體驗的方式並不可取,如果門店管理水平跟不上,那就得隔三差五地準備好應對“大腸桿菌”超標事件。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現用現剝”呢?

這裏不得不提到筆者學生時代最愛的一家快餐店——賽百味。他們的蔬菜全部是由供應商當天加工好後直接送到門店的,並且店內除了烤箱微波爐完全沒有設置任何加工台,蔬菜送來的時候已經被切成絲、切成片了!

雖然説蔬菜切起來並不麻煩,供應商切幾下可能也增加了不少成本,但如今喜茶事件一出,瞬間理解了賽百味這麼做的理由——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快餐類品牌,必須儘可能地杜絕一切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因素。

蔬菜當然可以讓員工切,但你怎麼確定員工真正做完了規範的洗手消毒程序呢?更別提蔬菜的存放環境等等一系列問題了。

這反過來也提高了消費者對於快餐類食品的消費體驗,不用擔心想吃的酸黃瓜今天賣完了,更不用排着長長的隊等服務員現做現賣了。

喜茶在全國的門店是400家左右,但從去年到現在已經引發了多次食品安全問題。而賽百味在全球的門店是4萬多家,是喜茶100倍的體量,但凡出現了疏忽都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麼看,還是讓供應商切吧!

那麼喜茶是否也能像賽百味這樣的老牌餐飲品牌學習,聯合上游的優質供應商,配送新鮮的去皮葡萄到店即用呢?有的時候,妥協也並非是壞事,對於餐飲行業而言,食品安全才是品牌的第一命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6 字。

轉載請註明: 手工剝葡萄皮去籽的喜茶,你還喝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