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常將長樂官、未央宮作為漢宮的代名詞。長樂官和未央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年的建築早已無蹤影了,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咸陽建立了國都。據説當時秦始皇為自己建造了二百七十座宮室,但他仍不滿足,後來又在渭河以南營造新的朝宮,曾經廣為人知的阿房宮就在這裏。今人經發掘考證,證實阿房宮並無其宮,或者是史書和文學作品中的誤記,或者就是對這裏一大片朝宮的統稱,然而長樂官則是確有其宮。
項羽入秦後,將秦時舊有的宮殿大都焚燬了,只有興樂宮稍受破壞而得以存留。劉邦建立漢室後,最初定都洛陽,三個月後遷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遷都後,劉邦將位於城東南的秦興樂宮稍加修復,改為長樂宮,做為自己的宮室,並在這裏處理政務。長樂宮週迴長十餘里,面積約六平方公里,由長信、長秋、永壽、永寧四組宮殿共十四座宮殿台閣組成,漢初著名將領韓信就是被呂后和蕭何騙至長信宮的鐘室內,然後套上布袋殺害的。除以上四殿外,還有鴻台、臨華殿、温室殿等建築也很著名。
劉邦嫌長樂宮的規模還不夠大,不足以表現出泱泱大帝國的形象,於是開始建造自己的宮殿,命丞相蕭何主持設計和建造,這便是未央宮。新的宮殿位於長安城西南角(在今西安城西北),規模龐大,並且非常壯麗和豪華。當時劉邦正領兵在外,剛剛回京,眼見如此浩大的工程,不禁大怒,他質問蕭何:“天下洶洶,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為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説:“天下方未定,固可因遂就宮也。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漢高祖七年二月(公元前200年),未央宮建造完成,劉邦與羣臣朝會也改在這裏進行,但這時長安的居民還只是集中在未央宮的北面,並未築城。此後又過了七年,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冬十二月,才開始築長安城,一直到惠帝三年才完成。
未央宮週迴約二十八里,建於高台地,利用龍首山的地勢為後殿,因而比長安城還要高。初期建造的未央宮只有前殿、北闕和東闕,而未央宮以南的地區均作為御苑。未央宮正門向北,建造有一個宏麗的北闕;其東部和長樂宮中間的信道上,則建造有一個東闕;前殿東西約五十丈,周圍有台殿四十三座,宮十三座,池一個。未央宮的裝飾極為豪華,各殿室以香木為棟椽,以杏木為樑柱,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上則有玉飾,椽端上以璧為柱。窗為青色,殿階為紅色。殿前左為斜坡,右為台階。壁帶都為黃金製作,間雜珍奇玉石,清風徐來,玲瓏的聲響飄過數里。未央宮的宮室包括宣室、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鈎弋殿及三十二殿閣。三十二殿閣則包括萬歲、廣明、永延、壽安、宣德、鳳凰、曲台、白虎等殿以及天祿閣、朱雀堂等。漢武帝時對未央宮加以修繕,使其更加富麗堂皇,大顯帝王之威。現在未央宮的遺址上仍存有一高大的夯土台基,便是當年未央宮前殿的基礎,從中可以想像當年建築之宏偉。
未央宮建成後,長樂宮便稱為“東官”,未央宮則稱為“西宮”。後來,漢武帝又在長安城外未央宮以西的上林苑建造了建章宮,與未央宮連通,而在未央宮以北則陸續建造了民居和京師官署,於是這三大宮殿區即基本上形成了漢代的長安城,長樂、未央、建章三宮則被合稱為“漢三宮”。漢代的長安城主要是利用渭河以南的平地,依照地形配列向東延伸開的。自惠帝起,漢及後來的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皇帝都住在未央宮,太后則住長樂官,因此未央宮的知名度遠在長樂宮之上,超過其他兩大宮殿區,在古代詩詞中,出現最多的漢宮名字就是未央宮。東漢建都洛陽,曹魏和西晉也沿其都城,皇帝住在洛陽南宮,於是未央宮不再是政治中樞。一直到五胡十六國時,前秦、後秦、西魏和後周都建都長安,重又啓用未央宮作皇帝之居。隋文帝篡周後,開始仍居住在未央宮,直到隋文帝建造了新的長安城,才改用新的宮殿。
建章宮是由一組龐大的宮殿羣組成,殿比未央宮還高,東西有二十餘丈高的鳳闕,闕上有銅鳳,據説這裏是求仙若渴的漢武帝迎接仙人的場所。建章宮前的神明台以香柏為梁,故名柏梁台,是漢武帝召集羣臣賦詩飲酒的場所,台上有一根高達三十餘丈的銅柱,柱頂便是名揚天下的“仙人承露盤”,仙人用銅鑄成,掌上之盤則為玉盤。《索隱·三輔故事》記載:“建章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清朝乾隆皇帝也仿照此華表銅雕,在其禁苑內的萬壽山腰建造了一座“仙人承露盤”(今北海公園瓊華島西側)。
長樂宮、未央宮及建章官等漢宮建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早已不見蹤影了,但從現存的遺址中,人們仍然可以想像出整個建築的宏大規模和精巧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