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人們夏日去哪兒避暑 洗澡堂子最實惠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八卦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把時光轉到南宋,同樣是過夏天驅暑熱,南宋人的辦法倒是花樣百出,絕不是開窗户納涼這麼簡單。他們除了吹風扇(一種風能的扇車)、吃冷飲冷食(南宋此類飲食品種很多)之外,還喜歡走出家門,到廣闊天地之間,大有作為地尋覓清爽的涼意。您可能會説,這有什麼稀奇?不就是“在乎山水之間也”嗎?

網絡配圖

  洗澡堂子最實惠

  酷夏時節,稍微在烈日之下活動一下就會滿身臭汗,所以,夏天洗澡沖涼是人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既然洗澡是必需的,那就順帶着消暑吧。儘管南宋時期,不少貴族家庭已經設置了浴池,但那畢竟是奢侈物件,普通人家還是要去公共澡堂子去洗的。譬如朱熹,算是當時達人了吧,依然要到外面去洗澡。在南宋,公共澡堂子收費很便宜,每人次約兩文到四文小錢不等,當然温泉浴就非常貴了,一般老百姓也不會去。據有些筆記記載,南宋的老百姓在夏天只要一進澡堂子,那算是逮着便宜了,愜意地長時間沐浴在涼水中不肯出來,令許多澡堂子老闆頭疼不已:裏面人滿為患,門外還排着長龍似的隊伍在等着。有人寫打油詩説笑:本來身無垢,只因水清涼,東家嫌客燥,頻催欲換湯。笑死人了!

  冰井小酌似神仙

  這是士紳或冰井管理員才有的樂趣。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各路(省)設有“冰井務”,專門負責藏冰雪和研製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每到夏天還負責分賞給大臣們。而一些有條件的士紳家庭,則有冷藏室,即在地下挖地窟藏冰。那個時候,你再有錢,也沒地兒買空調去,所以,冰井或冷藏室就成了這些人的天然空調間。

網絡配圖

  南宋末年趙以夫有詞曰:“涼館薰風透。冰盤快剝輕紅。”説的就是一幫人在冷藏室(涼館)聚餐的情形,一句“薰風透”讓人頓感後背涼爽無比。因為是在冷藏室裏,所以連水果都是新鮮的。南宋袁文在《甕牖閒評》中寫道:“自古藏冰蓋有用也,見於周禮並詩。至本朝始藏雪。今餘鄉亦能藏雪,見説初無甚難,藏雪之處,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諸果。久為寒氣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你看,酒是冰鎮香冽的,水果是粲然如新的,所以,趙炎亦羨慕:這小日子不比神仙還美?他們在裏面避暑爽呆了,外面的人咋辦呢?只好撿瓜落兒沾光“冰井頻窺爽髮膚”,偷偷看看也感覺涼快,值得。

  大家齊做“蹭風族”

  聽説過有吃飯不掏錢的蹭飯族,沒聽説還有不想掏錢的“蹭風族”,可南宋時就有,且人數眾多。夏日炎炎似火燒,若有涼風徐來,當然感覺佳妙。但自然風畢竟不是想來就來的,有一種風卻經常有,那就是茶館酒樓等營業場所的“水激扇車”所吹的風。南宋時的“風扇車”可能已經走進更多的家庭之中,但並非大規模普及,而茶館酒樓是一定有風車的。如王鎡有《暑夕》詩曰:“朱門正役風車苦。”程垓有《浣溪沙》詞曰:“閒倚前榮小扇車。”均説明其普及範圍並不大。老百姓想享受清涼舒適的風,只能去蹭,做個“蹭風族”。

網絡配圖

  據史料記載:理宗時,臨安“暑毒方甚,眾紛至茶肆處,門前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成簾飛灑”,甚至還有“行人未至心眼開”的。這是一個什麼景象?像不像今天一些人愛在夏天去泡大商場?因為大商場裏有中央空調。今人蹭大商場的空調,南宋人蹭茶館酒樓的風車,大哥莫笑二哥,半斤八兩差不多,都是一般的“蹭風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把時光轉到南宋,同樣是過夏天驅暑熱,南宋人的辦法倒是花樣百出,絕不是開窗户納涼這麼簡單。他們除了吹風扇(一種風能的扇車)、吃冷飲冷食(南宋此類飲食品種很多)之外,還喜歡走出家門,到廣闊天地之間,大有作為地尋覓清爽的涼意。您可能會説,這有什麼稀奇?不就是“在乎山水之間也”嗎?

網絡配圖

  洗澡堂子最實惠

  酷夏時節,稍微在烈日之下活動一下就會滿身臭汗,所以,夏天洗澡沖涼是人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既然洗澡是必需的,那就順帶着消暑吧。儘管南宋時期,不少貴族家庭已經設置了浴池,但那畢竟是奢侈物件,普通人家還是要去公共澡堂子去洗的。譬如朱熹,算是當時達人了吧,依然要到外面去洗澡。在南宋,公共澡堂子收費很便宜,每人次約兩文到四文小錢不等,當然温泉浴就非常貴了,一般老百姓也不會去。據有些筆記記載,南宋的老百姓在夏天只要一進澡堂子,那算是逮着便宜了,愜意地長時間沐浴在涼水中不肯出來,令許多澡堂子老闆頭疼不已:裏面人滿為患,門外還排着長龍似的隊伍在等着。有人寫打油詩説笑:本來身無垢,只因水清涼,東家嫌客燥,頻催欲換湯。笑死人了!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太耿直。當時李陵因為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為了戰俘。漢武帝為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羣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説,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説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裏還想着,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為國盡忠。司馬遷説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

  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太史公書》後來被稱為《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司馬遷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各地的風土人情,從當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舊聞,之後又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司馬遷具備寫作的能力,又有寫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但是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馬遷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問司馬遷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司馬遷説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愛國,投降是無奈之舉。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給打入天牢。之後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被公孫敖“坐實”了,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等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自己去當地調查取得的一些資料為材料,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認真的摘選,去掉了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對無法證實的事情保留態度,或者附上多種説法。前後總共經歷了一十四年,司馬遷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這部史學著作《史記》,也留給了後世留下了一份無價的文化瑰寶。

  後人對司馬遷的評價

  司馬遷作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傾盡一生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部著作的完成過程並不順利,司馬遷為寫書先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撰寫過程中又獲罪受宮刑下獄,可以説《史記》是他畢生的心血。那麼後人對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漢朝楊雄曾著《法言》一書,書中寫到“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因此也成為了第一個讚頌司馬遷實錄精神的人,他提出的司馬遷據實記錄人物和司馬遷鍾愛奇才的觀點也被人們所認同。班固是一個系統評論司馬遷的歷史人物,在班固的《漢書》中,班固專門做了一篇《司馬遷傳》,文中寫道“自劉向、楊雄博極羣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很好的讚揚了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紀實精神,令後人歎服,而司馬遷的紀實精神也成了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唐代文人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在他看來司馬遷的文學風格是“雄深雅健”。韓愈也曾説過“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表現出韓愈對司馬遷的崇敬。宋元時期,馬存和鄭樵也先後對司馬遷發出讚歎,其中馬存主要是讚歎了司馬遷的壯遊,他説司馬遷“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因此司馬遷的文筆或奔放浩蕩,或深沉含蓄。南宋史學家鄭樵則認為“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樵對司馬遷的評價之高。

  明清時期的金聖嘆、錢謙益、章學誠、趙翼和梁啓超都先後對司馬遷作出評價,其中金聖嘆可以説是司馬遷的知己,他對《史記》的探討獨樹一幟。趙翼稱司馬遷為“史家之極則”。而梁啓超則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並對《史記》做出極高評價,並説“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到了近代,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也提到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郭沫若更是讚賞司馬遷的才華,他曾為司馬遷祠題寫碑文,寫道“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讚語。而翦伯贊更是認為司馬遷是我國史學的開山祖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太耿直。當時李陵因為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為了戰俘。漢武帝為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羣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説,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説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裏還想着,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為國盡忠。司馬遷説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