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説起關節疼痛,人們往往會將其和“外傷”“老年病”等聯繫起來。其實,非創傷性的髖關節疼痛在中青年人羣中並不少見。造成這類人羣髖痛最主要的病因就是髖關節撞擊綜合徵,也稱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徵。
髖關節可以想象為一個“杵臼”的形態,由髖臼包繞着股骨頭構成。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杵”在“臼窩”裏向各個方向活動時,股骨頭和連接着股骨頭的股骨頸僅會在最大的活動角度與髖臼產生接觸。然而,在髖臼和(或)股骨頭頸部的骨性結構產生增生畸形時,髖關節在日常活動範圍內也會產生股骨與髖臼的異常接觸,從而造成髖關節軟骨、盂唇等組織結構的損傷,進而引發髖痛。這種骨性結構的異常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髖臼處的增生畸形,也稱“鉗夾型”,通常表現為髖臼緣的過度覆蓋,呈現為局部或全部過度覆蓋股骨頭的異常形態;第二類是股骨頭頸部的增生畸形,也稱“凸輪型”,通常表現為股骨頭頸處前外上區域異常增生,導致其失去原本平滑的形態,變成平直甚至外凸成“手槍柄狀”;第三類則是混合型,同時具有上述“鉗夾型”和“凸輪型”的特點。
目前,國際上認為髖關節撞擊綜合徵的發病率為54.4/10萬。研究者認為,這一疾病的發病率仍在逐年上升,主要歸因於對疾病了解的加深,能夠有效做出診斷。髖關節撞擊綜合徵發病機制目前尚無定論,除先天發育因素外,有學者認為“凸輪型”畸形的發生和青春期參與高強度體育運動有關。改變青春期體育活動中髖關節負荷的強度或模式,有可能預防凸輪形態以及相關髖關節病變的出現。
由於國際上明確髖關節撞擊綜合徵的歷史僅有20多年,即便是醫護人員,也有不少人對其缺乏相關了解。因此,臨牀上,被誤診和漏診的患者不在少數。那麼,如何來診斷髖關節撞擊綜合徵呢?
首先從表現上來講,其主要症狀是與運動或姿勢相關的髖關節疼痛。髖關節由於部位深,疼痛的表現可以多種多樣,常見的疼痛部位既可能是腹股溝,也可能是臀部、大腿外側,甚至是大腿前側、腰部、膝關節。症狀反反覆覆,時輕時重,不僅會限制或阻礙其參與體育活動,甚至影響生活,不能久坐,不能走遠路,不能負重等。部分患者可能還有髖部的其他異常感,如關節交鎖感、僵硬、活動受限或“打軟腿”等。
為明確診斷,患者通常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包括髖關節的X線、CT及核磁共振。X線和CT最能反映骨性結構異常,核磁共振還可以評估髖關節軟骨及盂唇等繼發的軟組織病變。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體人羣中,具有髖關節撞擊綜合徵影像學表現的人有20%;而在具有異常影像學表現的人羣中,只有不到25%的人有症狀。因此,該疾病應是基於病史、查體以及影像學綜合考慮得出的,而不能僅靠“拍片子”來下診斷。
患者被診斷為髖關節撞擊綜合徵後,通常可以保守治療。包括對症消炎止痛、理療、休息、康復鍛鍊、調整運動方案等。如果保守治療持續3—6個月仍未有明顯改善,可進一步手術治療。
若此時不進行外科干預,患者隨年齡增長髮生後續髖關節炎的概率將顯著上升。一旦進展為髖關節炎,日常活動將極大受限且最終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目前,髖關節撞擊綜合徵可以通過髖關節鏡這一微創的保髖手術治療。該手術已在國內外廣泛開展,主要目的在於矯正骨性的結構異常同時修復軟組織損傷,可以取得長達10年以上的滿意療效。但手術僅僅是解決了解剖層面的問題,後續患者髖關節功能及運動能力的恢復,仍需在專業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持之以恆的康復鍛鍊。
需要提示的是,一旦出現反覆的髖關節痛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切莫貽誤病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運動醫學科或骨科就診,在專業臨牀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診治。
(作者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