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對於吃飯在不同的年代會有不同的意義。
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温飽是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吃飯的意義自然就是為了生存而填飽肚子。但當今物質大大豐富,人們的温飽問題早已解決,對於吃飯自然而然就轉到如何吃得科學、吃得健康上來了。
許多人都聽説過這樣一句話:“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但這句話是否有科學依據?到底可信嗎?許多人都不甚瞭解。今天就來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
早餐要吃好
古人有云“一日之計在於晨”,對大多數人來説早晨是一天工作學習生活的起點,身體在經過一整夜的休眠以後開始復甦,各個器官功能開始加速運轉,所以需要及時補充能量和營養。對於早餐要吃好的這個“好”怎麼理解?
筆者認為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也就是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搭配。早餐的營養物質最好涵蓋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而脂肪含量則可以相對較少,粥粉面、麪包、蛋糕、牛奶、雞蛋、豆漿、果汁、蔬菜等都可以合理搭配食用。
但早餐不宜吃得過飽或者過少,否則都會影響上午的工作學習效率。
中午要吃飽
在經過了一上午的工作,身體也會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而且為了獲取足夠應對下午工作的能量,所以才需要我們中午要吃飽。中飯的營養搭配可以適當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量,但蔬菜等維生素補充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要注意不要吃得過飽,八九分飽即可。
晚飯要吃少
晚飯雖然距離吃早餐的時間較遠,但晚上我們的身體活動較少,消耗的能量也會相應減少。而且晚上吃得過多或者過飽,也會容易帶來健康問題。如果米飯進食過多,吃得過飽,會影響夜間睡眠,導致生物鐘和內分泌紊亂;由於夜間睡眠處於靜止狀態時血液循環也會減慢,如果晚飯脂肪攝入過多,會使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身體清除減慢,也容易引起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發生,所以晚上要吃少。
綜上所述,“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不然也不會廣為流傳這麼多年,被各營養學專家所推薦。大家如果要想吃得健康、吃得科學,可以遵循這句話為原則規範自己的一日三餐。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我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