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説,時代背景不同了,教育中的傳統舊觀念要改了,孩子的教育應該給予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否則孩子會越來越叛逆。
但説出來簡單,真正讓每個家長實行起來的時候,卻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助長孩子的負面情緒產生,而孩子一旦變成被情緒主導的狀態,那無論家長如何改變也沒有用了。
最近有這樣這一篇新聞報道,四川的一所中學,一位15歲的中學生,尾隨自己的老師,並襲擊了老師,等周圍的同學反應過來時,老師已經癱倒在地。而在其他同學開始上前查看情況後,這位同學還在不依不饒,掙脱旁人的束縛上前腳踢老師,這位學生是和老師有什麼深仇大恨麼?
並不是,即便有,用這種蓄意傷害的方式報復也不是正確的選擇。
學生攻擊老師的真正誘因,其實是老師禁止他在校內用自行車載人,小小的一件事,卻能點燃孩子內心復仇之火,做出極端的行為,是孩子的脾氣暴躁,還是老師或者家長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從很多家長身上就能窺見一二,孩子許多的行為,其實都是來源於對父母以及成長環境的學習和模仿,習慣用暴力對待孩子的父母,好像是讓孩子聽話了,其實卻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了暴躁的火種。
幼年時期的孩子就彷彿一塊海綿,對周遭的一切都有着強大的吸收能力,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孩子去篩選,吸收什麼,不能夠吸收什麼,父母的言談舉止,在孩子身上能夠得到極大地還原,父母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又怎能期望孩子變得温和呢。
壞脾氣和家庭教育是不可融合的,面對孩子的錯誤或是迷惑行為時,父母都會習慣於厲聲呵止,並不會去分辨每次的情形。孩子在這樣無差別的脾氣教育下,慢慢也容易變得敏感易怒,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但同時,對孩子過度寬容也會引起孩子的難以自控,其實説白了就是溺愛,有的家長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一點重物不讓孩子提,孩子提了要求就要滿足。或許每個家庭有自己的難處,但不斷地溺愛和驕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最近看到一個在武漢某地鐵站的視頻,十幾歲的女孩連續踢了母親好幾腳,就因為下錯了站,而母親身上還掛着大包小裹的行李,孩子只是插兜站着,下錯一次站,能給這個孩子打來多少損失呢?
但偏偏,孩子就發起了脾氣。
而在一旁的母親不但沒有制止,還反過來安慰孩子,溺愛的後果往往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長期處於一種被順從的狀態,經不起一點波動和意料之外,由此導致情緒起伏大,進而引發各種精神上的問題。
孩子們身上的這些情緒問題,不僅會傷害周圍的人,漸漸地也會傷害自己,因此父母要努力去教會孩子辨是非、明事理,並且正確地進行情緒表達。孩子的每一次衝動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家長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是因為什麼原因產生的,同時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並不一定要選擇暴力或者選擇發脾氣。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在秩序和規則下隨心所欲,而不是想怎麼着就怎麼着。
這個解釋的過程或許相較於訓斥更復雜得多,但給孩子的影響卻是更加良性和向上的。實際上,孩子每次發脾氣也是父母進行教育的機會,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處理,還可以讓孩子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