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正在對我們「洗腦」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未來消費APP”(ID:lslb168),作者:謝康玉,36氪經授權發佈。

瑞士植物奶品牌Oatly要上市了,各種國產植物奶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來。有人看到的是植物基食物出息了,左一個人造肉上市,右一個植物奶上市;有人看到的是Oatly聰明的成長路徑,和植物基市場的美好藍圖。

而我看到的卻是,又一個品類要來“恃財行兇”了。就如過去發生在很多消費品類身上的那樣。

每天早上牛奶、麥片的你,可能已經忘了牛奶、麥片=健康早餐的概念,是起始於何處了,也不知道為什麼相信且慣性執行。這説明,這二者的洗腦很成功,而植物基飲品想要打開市場的邏輯一樣,只不過要多一步,先把牛奶趕下餐桌(有點難,姑且説趕下去一小半吧)。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類似“健康的一天,從早餐開始”的研究背後,都有食品公司的資助(此前有人質疑宣傳素食主義的紀錄片《素食者聯盟 The Game Changers》可能存在利益輸送);早些年低脂飲食盛行,是美國製糖業為了自己的飯碗,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鍋嫁禍給脂肪,為了讓你更肆無忌憚的吃糖。

本文不討論任何營養學範疇的內容,任何食物的好壞,都需要從多維度去衡量,且當下的科學研究都應被視作一個階段性接近真相的參考,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也是植物奶和牛奶的消費者,沒有任何偏好)。

本文想要從商業的角度為你展現,我們是如何被食品公司支配的。作為參考,會附上植物奶的來歷,看完以下內容,你將會對植物奶接下來可能會採取的洗腦攻勢有一個預期,同時也可以幫你去理智的判斷,植物奶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植物奶的來歷

因為銷量的猛增,很多國內外品牌的融資、躥紅,植物奶這兩年在國內頗受關注。在飲食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國外,植物奶的普及度更高一些。而在國內,很多人依然只知道幾十年如一日的一日三餐、“金字塔飲食結構”,提起低碳、生酮、斷食、原始飲食、地中海飲食……知之甚少,更不要説植物奶了。

每一種新的食品品類的興起背後,都有相應飲食方式主張作為支撐,植物奶亦然。就連星巴克,這兩年也開始增加燕麥奶的咖啡菜單。

首先,先來説植物奶是什麼?植物奶的概念是與牛奶相對應的,前者取自於植物後者取自於動物,如素食主義者與肉食主義者完全不同飲食方式,二者形成兩套截然相反的理論體系,並各種據理力爭的論證着自己的正確性,至今也説不清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到底孰是孰非。

目前市場上的植物奶主要提取自堅果、穀物、豆類、蔬果這幾大類,具有代表性的有杏仁奶、燕麥奶、豆奶、椰子奶。換成中國人最熟悉早餐飲品,你就明白它們是咋回事了。豆漿是咋來的(起源於西漢淮南王),這些東西就是咋來的。成本、技術門檻是不是一目瞭然了。

植物奶,正在對我們「洗腦」

植物奶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原來在營養學層面的共識被打破,並由此在各種新認知下分化出的不同飲食方式。

你一定曾被“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廣告詞洗腦,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牛奶被奉為最好的飲品,等同於營養,等同於補鈣。

牛奶含鈣量高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後來有很多研究,論證了單純補鈣並不會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因為還需要配合其他營養元素才能產生作用,且很多人並不適合通過牛奶去補鈣。

比如有乳糖不耐受、需要控制血糖、有炎症問題的一些人羣,其中單一個乳糖不耐受,就把超九成的中國人劃出去了。根據《人類遺傳學》Human Genetics 雜誌的一項研究估計:92.3%的中國人是存在乳糖不耐受。

我們知道牛奶中的主要營養物質,乳糖是需要乳糖酶來消化吸收的,而人只有在嬰兒時期有充足的乳糖酶,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所以即便是後來出現的很多的零乳糖產品,依然敵不過學界的一個靈魂拷問,當你成年後,你的身體都在用乳糖不耐受來告訴你該斷奶了,你幹嘛還非要強迫身體喝牛奶。除非,你能堅持多喝,也能改善一些。

此外,作為一種碳水含量不低的飲品,對高血糖人羣也不友好,且有研究指出一型糖尿病與牛奶中的酪蛋白a1有關。其他關於激素啊之類的食品安全方面的質疑就更是此起彼伏了。

連環境保護者都出來要踩牛奶一腳,提出畜牧行業在碳排放量、消耗水資源等各種方面的危害。不過這波質疑並不單針對牛奶,而是從健康、環保等多維度,對動物類食物源進行的全方位打擊,中心思想是素食更健康、更環保。這年頭環保主義的路子是挺邪乎的。

自然,肉食動物們當然表示不服,針對素食主義者提出的質疑一一反駁。比如不吃動物不代表動物不會受傷害,因為為了保護植物不被破壞會有更多動物被殺死;基於植物的飲食也會增加耕地面積,各種肥料、除草劑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很大。

當然最核心的反駁還是圍繞着營養性:一方面是是營養不夠全面,另一方面則是存在健康隱患。

拿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大豆來説,裏面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凝集素、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植酸等物質,胰蛋白酶抑制劑會抑制甲狀腺功能、凝集素會導致腸漏綜合徵、omega-6會引發身體炎症、植酸會阻止腸道中必需礦物質的吸收……而大豆最大的爭議,主要還是它對人體激素的影響擾,這裏就不做展開了。

牛奶VS植物奶

素食主義者也不甘示弱,2018年的一部推崇素食的紀錄片《素食者聯盟 The Game Changers》就藉助很多素食運動員、名人之口,通過自述他們的故事為素食背書。比如大家熟悉的阿諾·施瓦辛格、帕梅拉·安德森、成龍等就在這部紀錄片中出現。同時這部紀錄片也給出了一些研究數據來論證植物蛋白的優質,以及動物類食物的風險點。

在素食、低碳、環保等各種人羣的努力下,牛奶的市場確實被逐漸分流。從美國來看,過去半個世紀牛奶的消耗量下降了37%。行業的下行一直在持續,2019年、2020年就有兩家牛奶巨頭宣告破產。2020年4月開始,還不斷傳出滯銷的奶農每天把約12萬噸的牛奶白白倒掉,當然這裏面主要有疫情的影響。

而另一邊,植物奶品牌們在接二連三的拿融資、謀上市,源源不斷的新品牌在誕生,對比十分強烈。

牛奶市場的下滑少不了其他飲品的分流,上文也大概給大家局部展示了一下這個搶奪的過程。

但其實對於一個非科研者、且沒有在二者身上感受到明顯優劣來的人來説,看完這兩者這些年的對壘,可能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你們説的好像都對……

説到這二者的潛在風險點,我個人的觀點是,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就像本文開頭所説的,科學研究應被視作一個階段性接近真相的參考,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要做充分的瞭解後做獨立思考和選擇。

必須要強調,充分了解、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的養生秘籍,其實都只是被食物廠商支配了而已。

植物奶是不是智商税?

我們不下主觀結論,只列舉現象。

今天大部分的人羣依然堅持早餐是必不可少的,不吃早餐會有各種危害。由劍橋教授,臨牀生物化學博士Dr Kealey所寫的《早餐很危險》中提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大多主張早餐必不可少的的研究,其科研資金資都來自於食品公司。

比如2003年,一項觀察性研究指出不吃早餐不利於控制體重,這項研究是由Kellogg's(家樂氏)資助的;2014年的一項關於不吃早餐對健康的影響的研究,是由QuakerOats(桂格)資助的。

上文中提到的紀錄片《素食者聯盟The game changers》也被質疑存在一些利益關聯,比如執行製片人為兩家最大的植物肉公司的投資方,製作人詹姆斯·卡梅隆(就是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導演)則投資了一家生產豌豆蛋白的公司。

當然這些都是業內的一些猜測,不過過去也有一些這樣的猜測被坐視,成為協會、資本、企業、學界相互勾結的巨大丑聞,我們曾在一篇關於無糖飲料的文章中【點擊這裏:為什麼無糖飲料更好賣?】,講述過脂肪與糖的世紀大PK。

2016年,關於糖爆出一則大丑聞,JAMA雜誌爆出,糖業協會曾在1965年高額賄賂哈佛研究員,讓其幫寫科學研究軟文,證明糖是安全健康的,並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鍋,嫁禍給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這個例子充分的證明了,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給你展現食品利益相關方,是怎麼支配我們的。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宣揚果汁對人體的益處(這裏不做營養學相關的討論,只説商業現象,對果汁的好壞不做評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當時第一批濃縮橙汁誕生。

我們把時間點往前推一推,其實在20世紀初,美國加州的果農曾因柑橘滯銷而十分頭疼,有人提出可以把橙子榨成果汁售賣,不過當時從生產到運輸的技術都不能實現。直到二戰時期,為了給軍隊補充維生素提升免疫力,才有了濃縮冷凍橙汁液的誕生。

於是很快有了商品化的產品,後來又有了非濃縮的橙汁,人們的早餐桌上也在牛奶之外又多一個選擇。

説了這麼多,是想要告訴你,一個新產品的誕生都有理論基礎、潛在的消費者、利益相關方、不斷的洗腦包裝多方作用下共同促成的,聽任何養生秘籍前都多問一個為什麼。不過,存在即合理,充分了解、獨立思考、理性選擇就好。

説回到植物奶,其實目前關於植物奶的認知,還是侷限於小部分人羣,或者説大部分人對植物奶的瞭解都還不夠。而且相對國外有一定滯後性,2018年的素食主義紀錄片,2020年才在國內有了點影響力,這就很説明問題。

不過以史為鑑,以他國為鑑,可以預見的是,一場關於植物奶的大規模洗腦即將到來,並且這場洗腦會持續很久很久。至於能不能形成“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這樣深入人心的認知,就要看各家公司的本事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5 字。

轉載請註明: 植物奶,正在對我們「洗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