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帶娃小心翼翼,老人帶娃隨性率真。
執筆:歐陽比文
2018年統計數據表明,截至當年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
而在城市中,專程因帶娃而隨遷的老人,也佔據了相當的比例。年輕人工作,老年人帶娃,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
爺爺給娃“硬核”洗腳火了,“粗養”更去灰
兩代人在對孩子的養育上,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位爺爺因為採用“硬核”的方式給孫子洗腳,在網上走紅。
小孫子調皮搗蛋,沒有個老實的時候,一會兒就把自己的小腳和鞋子給弄髒了。對此爺爺的處理方式很特別。
他先是給孫子脱下了鞋子,扔在了洗衣盆裏泡着,隨後直接就着水龍頭,用刷子給孩子刷起了腳底板,態度認真,目測下灰不少。
爺爺給娃搓腳心,孩子哈哈大笑,這一幕讓網友很有回憶感,“是同款爺爺,沒錯了!”“彷彿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
不過也有網友猜測,孩子手裏一直拿着手機,可能是留守兒童,農村玩耍的地方少,老人又無暇陪伴,看着看着感到有些心酸。
分析:兩代人的“粗養”和“精養”各不同
大部分的年輕爸媽是對孩子進行“精養”,從飲食、幼兒園的選擇到教育,十分精細,有的寶媽給娃喂輔食,恨不得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去。
而老人則常常相反,他們對孩子有些寵溺,在細節上不會過分苛責,這也就造成了兩代人育兒的分歧。在農村由於環境所限,老人對孩子的養育更是“有心無力”,實行“粗養”。
其實這兩種養育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粗養下的孩子更加自由,能夠開發天性,但要注意的是,該教給孩子的規則一定要明晰,不能敷衍了事。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説:“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着獨立的道路前進。”
獨立性是孩子諸多能力的基礎,譬如責任感、自信、勇敢等,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塑造的。那父母要如何引導呢?
1)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培養出一個有“眼力價”的孩子,不要事事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去自己動手,在安全的範圍內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包括遞拖鞋、疊被子等等,將有助於其獨立意識的發展。
2)讓孩子勇於提出自己的主見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學會傾聽孩子説的話,滿足娃的合理需求,多去和孩子交流看法和意見,讓“小大人”更好地成長起來。
3)學會放手,讓娃成長
每當孩子“幫倒忙”的時候,家長不是責備,而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在方法上因勢利導,同時創造條件,給予孩子去嘗試甚至試錯的機會。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當我們還是個孩童的時候,上一代人帶娃都較為粗糙,幼兒園去單位集體的,零食統一大白兔奶糖,也沒人有閒工夫夜夜給你輔導功課,孩子想咋發展,全靠“自然式生長”。
如今不同了,家長帶娃,從裏到外,從上到下,仔仔細細,一絲不苟。各種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費盡了心力。
所以,看來看去,遭罪的竟然是同一批人,小時候自己被“粗養”,長大成家後卻要“精養”孩子,真是太難了,這也算是時代的進步吧。
不管孩子在農村還是城市,是否在爸媽身邊,都希望父母不要將責任都甩鍋給老人,自己仍然是帶娃的主體,而不要事事都從老人身上找問題,您説是吧?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