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文麗最近很生氣,又很焦急。
因為她女兒明年就要升初中了。
文麗想讓女兒上更好的學校,可女兒的學習成績一般,也沒有什麼特長,而且最近還迷上了手機,只要一回家便拿着手機往卧室跑,有時能玩一天,連飯都不吃。
文麗和女兒溝通,講道理,説沉迷手機的危害,講不好好上學的後果。説得多了,女兒就什麼都不説,有時直接把卧室門鎖上不讓文麗進去,甚至看文麗的目光都帶着厭煩和疏離。
這讓文麗既傷心又無可奈何,但作為媽媽,她又不能不管,不講道理,她也不知道該拿女兒怎麼辦。
武志紅曾經説過一句話:“家長對孩子掏心挖肺講道理,沒有絲毫作用。道理你講得越多,孩子可能越反感,甚至都不願意和你説一句話。”
中國式家庭教育總離不開講道理,講為什麼要好好學習,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希望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苦口婆心,也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但一方面,很多時候講道理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厭煩。因為在孩子看來,家長總是用同樣的話告訴自己,而自己明明早就知道了這些道理,所以很容易出現逆反心。即使孩子知道這些道理説得非常對,也很難去接受。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喜歡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覺得既嘮叨又煩人,沉默不搭理也成了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很常見的反抗表現。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感受來認知,並不是按成人的道理去做事。
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曾多次強調:跟孩子講道理是最沒有用的教育。
而另一方面,這跟孩子的大腦發展規律有關。
我們的大腦,主導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的大腦邊緣系統,在15歲左右就能發育成熟,而負責高級認知、指揮人做決定、計劃、抑制衝動、理解他人和認知自我的前額葉皮質,25歲左右才能成熟。
也就是説,雖然孩子和成人一樣,有感情、有情緒,並且能感知這些,卻缺乏成熟的控制能力所以,你講的道理再多,再好,他可能聽進去了,但讓他完全控制自己不去玩手機,那是不太可能的,其實大多數成人也做不到。
所以,對孩子來説,講一千遍道理,不如做好示範引導,孩子看得多了,自然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而且有時候,家長講道理也可能是一種語言暴力。
比如同事文麗,她的嘮叨看着好像是關心,本質卻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因為這些嘮叨的背後,隱藏着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指責,容易引發孩子憤怒、焦躁、沮喪等負面情緒,導致孩子沒自尊心不自信,不亞於貶低打擊等語言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首先家長需要向孩子傳遞出一種認可、理解和接納的態度。這種態度比一切技巧都重要,是家長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的過程。
當孩子出現憤怒、不滿情緒時,家長可以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説:“如果我是你,我也很生氣。”“我很理解你現在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理解和接納,這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平靜。
其次,家長要真誠地傾聽孩子講話,給予配合,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如果一味地講道理,不談感受和愛,對孩子而言只會帶來傷害。
另外,家長也可以採取體驗式教育法,用體驗代替講道理。
比如演員孫儷,作為兩個小孩的媽媽,她有很多值得借鑑的育兒方法。
孩子都喜歡吃糖,但又不愛認真刷牙,孫儷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但她和很多媽媽不一樣,沒有一味説教,而是放了一部紀錄片《高糖陷阱》給孩子們看。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個6歲孩子真實拔牙的過程。
在影片中,X光片清晰地顯示着這個6歲小男孩的門牙完全被蛀空了,必須一下子被拔掉6顆壞掉的牙齒。這讓大人看着都心顫害怕,更何況是孩子。
後來兩個孩子每次都很認真地按時刷牙,再沒讓孫儷為此操心過。
通過看紀錄片,孫儷讓孩子們直接感知到不認真刷牙的嚴重後果,比嘮嘮叨叨地給孩子説一百句一千次都有效。
養育孩子,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和反思,而且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發現自我,成長自我的過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