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將有10家非公醫院上市,為社會辦醫注入資本動力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 邱越)“今年還將有近10家非公立醫院上市。”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非公立醫院上市可為社會辦醫插上資本的翅膀,不僅能解決醫院運營現金流的問題,利於非公立醫院進一步推動硬件、軟件建設,同時上市機制還可倒逼非公立醫院更規範地可持續發展,最終造福更多患者。

5月5日,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這是繼牙科、眼科為代表的專科醫療集團上市後,A股市場再次迎來首家以神經專科為主的醫療集團。

萬得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A股三大交易所一共有46家醫療服務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4家民營醫院公司。

今年或將有10家非公醫院上市,為社會辦醫注入資本動力

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簽約。醫院供圖

非公立醫院上市,為發展注入資本動力

根據2022年7月發佈的《2021年中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末,全國公立醫院11804個,民營醫院24766個。相比2020年末,公立醫院減少了66個,民營醫院增加了1242個。2021年末,醫院牀位中民營醫院牀位佔29.8%,較2020年增加16.6萬張,而公立醫院僅增加了11.6萬張。當年,民營醫院診療人次6.1億,佔醫院總診療人次的15.8%。

雖然從醫院牀位和診療人次上看,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仍存在較大差距,但從醫院數量及增幅來看,民營醫院已經跑贏了公立醫院。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准入、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資源流動和共享、優化發展環境。

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張陽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非公立醫療機構上市後將成為一個公眾醫療集團,社會將要求它更規範、更透明、財務指標更健康,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三博腦科上市後,將在資金、人才、公眾形象、患者認可等多方面獲得利好,這對三博腦科而言無疑是‘更上一層樓’。”

郝德明指出,社會辦醫的未來一定是連鎖化、集團化、規模化的,而上市可為社會辦醫可持續發展注入資本動力,幫助其更規範地發展,同時強化監管,讓非公立醫院更好地回饋患者和社會。

非公立醫院上市並非社會辦醫唯一的路

“過去三年,由於新冠疫情,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張陽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

《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2021》顯示,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年總計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

隨着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各醫院情況有所好轉。從2023年一季報來看,部分民營醫院業績有所回暖,例如愛爾眼科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0.44%、27.92%;華廈眼科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5.10%、34.01%;新里程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5%、1707.56%。

非公立醫院的“春天”要來了嗎?

“社會辦醫走向資本市場,是發展的一條通道,但不是唯一的通道。”張陽認為,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非公立醫院,只有擁有一批技術過硬、能解決問題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要有相應規範的配套管理支持,才能給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也是任何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目前巨大的醫療需求足以支撐所有醫院向好發展,只要每家醫院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打出特點,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各家醫院就可以實現從不同角度去提升和完善自己,提升競爭力。”張陽説。

郝德明指出,“社會辦醫要堅持以醫療質量安全和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提升服務為抓手,同時引入商業保險來提高賠付、降低患者就醫成本,形成診治、服務、報銷的醫療服務閉環,擴大行業評價和商業保險覆蓋率,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高效、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1 字。

轉載請註明: 今年或將有10家非公醫院上市,為社會辦醫注入資本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