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河健康報記者 梁露露
受訪專家:
河南省兒童醫院NICU護理專家蔣名麗
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周豔豔
母乳餵養是一門技術活,沒奶的寶媽用各種食療偏方,有奶的寶媽可能面臨堵奶、漲奶、乳頭皸裂、寶寶不吸奶頭等問題。
產假結束後,媽媽要重返工作崗位,繼續母乳餵養又成為一大難題。母乳餵養的道路上總是佈滿荊棘,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媽媽們總能克服重重困難。
來源 pexels
記者採訪了三位採取不同餵養方式的新手媽媽,聽她們講述各自的“奶”娃之路。
為堅持純母乳餵養
辭職做全職太太
1號媽媽黃女士:
我之前在一家商場的化妝品櫃枱做銷售,去年6月份生下一個可愛的“豬寶寶”。
聽有育兒經驗的朋友介紹,母乳餵養的孩子身體更強壯,抵抗力也更好,於是我決定純母乳餵養。
休完產假後,為了繼續堅持母乳餵養,我每天都要在公司和家之間來回跑兩趟。
跟丈夫商量後,我決定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奶”娃。
成為全職太太后,生活並沒有輕鬆多少。
不僅要頂着沒收入的壓力,還要擔心寶寶捱餓,每天定好鬧鐘,嚴格按時餵奶,比工作還認真。
只要寶寶能健康成長,我累點兒也沒關係。
可寶寶開始長牙後,吃奶時總會用牙咬,我痛得直掉眼淚。
為了奶水更充足,婆婆每天都做營養餐,大魚大肉從不間斷,葷腥油膩的菜我忍着噁心也要逼自己吃下去。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自己也是生完孩子後才深刻理解,這句話中包含了太多的血和淚,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
來源 pexels
專家點評:
黃女士堅持母乳餵養的出發點雖然沒錯,但在餵養過程中存在一定誤區,比如嚴格定時餵奶。
其實,寶寶應該按需哺乳。如果嚴格按照固定的時間給寶寶餵奶,可能導致寶寶在飢餓時沒有奶吃,在不餓時又撐着。
這不僅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髮育,還會讓寶寶對吃奶產生煩躁心理。
另外,新媽媽確實需要多補充營養,但像黃女士這樣每天強迫自己吃富含動物脂肪的食物,會使乳汁呈油性或有奶瓣,寶寶吃多了會引起消化不良。
休完產假後返回工作崗位的“背奶”媽媽,一定要正確儲存母乳。
預計在24小時內使用的母乳,可冷藏保存。
若超過24小時才使用,母乳擠出後應立即保存在一次性母乳儲存袋中,置於家庭冰箱的冷凍室(-18℃以下)保存。
注意冰箱冷凍室要徹底清潔,並且為儲存母乳專用,不可與其他物品混合放置。
混合餵養、奶水不足
引發家庭矛盾
2號媽媽李女士:
我常年忙於事業,婚後一直推遲要寶寶的計劃。
眼看着同齡人的孩子一個個上了小學、初中,我依舊沒有考慮生寶寶的問題。
直到2018年春節,在親朋好友的不斷勸説下,我終於放下顧慮,準備升級當媽媽。
最終在39歲那年,生下一個可愛的寶寶。
剖腹產後,因為年齡因素,我出現了子宮瘀血、腸麻痹、高燒,在醫院裏住了將近半個月,奶水也一直不足,只能聽取醫生建議,採取混合餵養。
但婆婆總覺得奶粉營養不夠,説母乳餵養出來的孩子身體才健康。
本來生完孩子壓力就大,身體也出現各種不適,再加上婆婆不理解,我真是要產後抑鬱了。
為了增加泌乳量,我也嘗試了許多方法,可效果都不大明顯。
來源 pexels
專家點評:
很多奶水不足的新媽媽都會採用混合餵養。
其實,掌握正確的催乳方法,是可以增加泌乳量的,比如增加吸吮時間或次數。
母乳不夠主要是寶寶吸吮不夠,1個月~3個月的嬰兒每天吃奶要不少於8次。
如果寶寶只吃了一側乳房的奶水就飽了,媽媽要把另一側乳房的奶水擠出來,排空乳房可防止乳房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還可以刺激泌乳,不至於奶水越來越少。
乳房過度充盈時,可以先熱敷一會兒,擠出部分乳汁,乳暈變軟後再喂寶寶,便於寶寶含住大部分乳暈和乳頭。
產後應避免立即進食高脂、高蛋白食物,初乳過於濃稠會引起排乳不暢。
分娩後一週內應以低脂、低蛋白、流質食物為主,逐漸增加補益類的高營養食物。
另外,絲瓜、萵苣、黃花菜、茭白、黑芝麻等食物可以適當多吃,有利於下奶。
純配方奶餵養
媽媽心理壓力大
3號媽媽何女士:
我在懷孕期間查出膽結石,孩子剛出生沒幾天,就被膽結石折磨得不行,天天疼得腰都直不起來。
還沒來得及照顧寶寶,我又回到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消炎針和各種藥物導致無法母乳餵養,只好給寶寶純配方奶餵養。
一開始,我擔心純奶粉餵養不利於寶寶健康成長,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如今已經三歲多,除了幾次發燒感冒,寶寶並沒有生其他病,我心裏的石頭才終於落地。
寶寶出生頭幾個月時,我總是在心裏埋怨自己,覺得不能母乳餵養,對不起寶寶。可時間久了,看到寶寶身體挺健康的,心理壓力也就越來越小了。
不過,配方奶餵養與母乳餵養相比更加繁瑣,我們不僅要挑選適合自家寶寶的奶粉,還要注意奶的温度、濃度,我覺得也不比母乳餵養輕鬆。
來源 pexels
專家點評:
母乳餵養雖然對寶寶和媽媽都有益處,但並非人人都適合。
患有艾滋病,“大三陽”且肝功能異常,因病需使用麥角新鹼、可待因、地西泮、巴比妥類及放射性藥物者,都不適合母乳餵養。
奶粉餵養有許多講究,衝調奶粉前,一定要認真閲讀奶粉的衝調説明,嚴格按照註明的比例進行衝調。
奶粉過濃會加重寶寶腎臟負擔,並可能引起寶寶便秘、消化不良等。
奶粉衝得太稀會造成蛋白質含量不足,導致寶寶營養不良。
本文原創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