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苦幹,大梨樹村變富了,但村民們沒有止步——“幹”字當頭再出發

  本報記者 黃寶鋒 王盧莎

  窗外,豔陽在天,碧波盪漾的小河穿村而過,在微風輕拂下,水波宛如一串串流動的珍珠。

  屋內,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擺放有序,令人目不暇接。

  這裏,是丹東鳳城市大梨樹村旅遊商品土特產商店。

  “往年旺季的時候,我們老兩口都忙不過來,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遊客少了些,但每天還是閒不着。”見到記者,正在店裏忙活的關淑珍、孫全志老兩口打開了“話匣子”。

  “我倆今年都71歲了,但現在的生活讓人有奔頭,幹活也不覺得累。”關淑珍笑着説。

  雖然今年的大梨樹村沒像往年這個季節那樣遊人如織,但關淑珍仍堅持每天早早開店,晚上準時閉店。

  “別看現在遊客少了,但是隨着村裏旅遊產業的發展,我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以前是小學教師的孫全志接過話來,“毛豐美老書記説過,‘幹就有希望,不幹就沒有出路!’我們大梨樹村的幸福日子就是‘幹’出來的,不幹俺們村裏人哪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大梨樹村的老村民是從苦日子裏走出來的,孫全志和關淑珍親眼見證了村裏幾十年來的滄桑鉅變:造果園、開賓館、辦企業、搞旅遊……這些揮之不去的集體記憶,讓他們難以忘懷。

  最初創業的時候,彎腰種樹的關淑珍放眼望向萬畝果園,曾想:“等到漫山遍野梨子成熟的時候,我們村裏人的好日子就有盼頭兒了。”

  現在,夢想變成了現實。

  “別的不説,就説腳下這條路,就讓村裏人得到了大實惠。”往事讓老人記憶猶新。以前,大梨樹的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為了進城,孫全志用微薄的收入買了一雙新鞋,沒走幾步就深陷進泥裏拔不出來。當時心疼得直冒汗的孫全志哪裏會想到,今天的大梨樹,柏油馬路已經通到了家家户户大門口。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是永恆的正解。

  站在發展歷程的新節點上,大梨樹村開啓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一產上求“新”、二產上做“深”、三產上提“質”,打造以旅遊為核心、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輪富民強村進程。

  黑土地上的幸福嬗變,讓人驚喜。到2019年末,大梨樹村社會總產值實現16億元,集體固定資產達6億元,村可支配財力達到2500萬元。

  靠着這“幹”出來的家底兒,大梨樹人“過上了讓城裏人都羨慕的好日子”,也真實感受到了“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大梨樹”。

  孫全志的大兒子孫長華高中畢業後回到大梨樹村發展,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釀製五味子酒和飲料,再通過父母的旅遊商品土特產店銷售,一步步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一家釀酒廠,年產值達七八百萬元。“現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喝,之所以繼續經營發展,就是覺得必須‘幹’下去。”孫長華説。

  孫長華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就讀於遼寧大學即將畢業,二女兒正在讀高中。他説:“孩子們有志氣能飛多遠就飛多遠,在大梨樹村,不需要養兒防老。”

  大梨樹村為65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放600元養老金,為80週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放1000元養老金,為90歲以上老人每年定製新衣服。在老人過生日時,還會送去生日蛋糕、水果等禮物祝壽。

  魏玉鳳是大梨樹旅遊公司黨支部第四黨小組組長,在她家,黨報黨刊等學習資料完整齊全,黨員平時都在她家學習、活動。遇到旅遊旺季,遊客經過這裏,黨員便成了義務講解員,將大梨樹村的“幹”字精神、發展歷程向遊客娓娓道來……

  昔日的大梨樹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大梨樹幸福得讓人心動。“大梨樹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我們也要力所能及地回饋村民、回饋社會,讓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提高。”對未來,魏玉鳳和村民們有了更新的追求。

  走·想

  大梨樹村,遠近聞名。記者曾多次採訪,一次次走近大梨樹人,一次次感受到流淌在大梨樹人血液裏的“幹”字精神,感動於他們臉上的幸福笑容。

  日新月異的大梨樹,始終不變的是“幹”字精神。

  “不誇張地説,俺們現在不缺錢,想買啥就能買啥。”這是大梨樹人話語中的自豪和底氣。

  多年開辦釀酒廠的孫長華在不斷髮展。他説:“大梨樹人就是閒不住,就得幹活,‘幹’,才是‘活’着。”

  如今,到大梨樹村生活、養老,是許多城裏人的想法。張其華和老伴兒郝瑩娟2003年從本溪來到大梨樹,“當時看中大梨樹的空氣好、水好,現在更感覺這裏人好、秩序好,在這兒生活,來了就不想走了。”

  趕上了好時代,變化一天一個樣。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大梨樹人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4 字。

轉載請註明: 經過幾十年苦幹,大梨樹村變富了,但村民們沒有止步——“幹”字當頭再出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