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家。歷代文人創作的大量茶詩,不僅記載了中國曆代茶葉從生產到品飲的情景,其所呈現的文化品格,也是中華文化品格的側寫。今天,我們怎樣更好地理解茶詩?茶文化學者楊多傑的新著《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從歷代茶詩中,按文學性、史料性並重的原則選取解析。
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在中國詩歌史上,茶詩亦是一道特別的風景。近日在黑石公寓幸福集薈舉行的新書分享會上,楊多傑與讀者分享:從實際功用的角度來看,讀茶詩沒有直接的功利效應,但從精神方面來看,它們值得被細細品讀。
茶文化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涉及文學、史學、茶學三門學科。研究茶文化學應該具備這三門學科的基本知識。以茶詩為例,並非詩文有“茶”字,便可算作茶詩。真正的茶詩不僅具有一定文學性,而且能夠向讀者提供詩人生活時代的茶文化信息,文學性與茶學並重。
有意思的是,有些茶詩,通篇沒有“茶”字。因寫就《茶經》而聞名於世的陸羽被尊為“茶聖”,少有人知的是,陸羽也寫過詩。《全唐詩》卷三百八,共收錄陸羽兩首詩。一首為《會稽東小山》,另一首便是《歌》。
《歌》
唐·陸羽
不羨黃金,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金陵城下來。
關於這首《歌》的來源,《全唐詩》中這樣記載: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諷此歌。
“諷”字,在這裏解釋為“不看着書本誦讀”,可引申為 “背誦”。原來是一名自稱陸羽弟子的老僧,經常背誦這首《歌》。
文中的“太和”是唐文宗的年號,從公元827年開始,至公元835年結束。陸羽於公元804年去世,也就是説,這首詩的出現是在陸羽辭世20餘年後。相對而言,年代相近,可信度較高。
這首《歌》,通篇沒有一個“茶”字,只有愛茶人才能真正讀懂。書中如是解析——此詩的前四句,兩兩對仗。黃金罍,對應着白玉杯。兩件,都是名貴酒具。朝入省,對應着暮入台。二者,都是宦海生活。黃金罍、白玉杯,朝入省、暮入台。常人,求之不得。陸羽,皆不羨慕。由此可見,“茶聖”陸羽沒有功利之心,不求榮華富貴。
我們熟知的很多詩人都愛茶,並創作了大量茶詩,白居易寫的茶詩達64首之多,唐代詩人盧仝的名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流傳至今,其錯落有致的書寫使千百年後的我們仍能身臨其境般體會當年盧仝品飲新茶的舒暢。這些作品是研究中國茶文化的寶貴財富。
出自蘇軾筆下的《汲江煎茶》,詩如其題,全詩都在講品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煎茶不僅要用“活水”,還要用“活火”烹煮。《汲江煎茶》開篇短短六句即展現出詩人精緻的喝茶之道,這樣的講究不是發生在蘇軾於汴梁期間,也不是在蘇杭二州之時,而是在海南儋州謫居期間。寫作此詩時,蘇軾已在彼時相當荒蕪的海南島上待了三年有餘,儘管茶很香,香到喝三碗都不夠,但茶湯伴着荒城中的長更短更交替之聲,還是顯得冷清了一些。熱鬧之後的散場最孤獨,全詩似乎是寫詩人興致盎然地沉浸在精緻的生活儀式中,詩末“坐聽荒城長短更”七字,坦露了人生悲涼的底色。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