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根
各類應用商店的軟件評分就成了各個應用的門面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評分低下會影響排名,排名高低進一步影響下載量和下載速度,最終影響商業結果。
聲譽管理公司Apptentive將評分稱為“移動app世界的命脈”。其研究表明,從2星躍升至3星能使下載量增長306%,而從3星提升至4星能帶來92%的提振。幫助企業優化App Store表現的Gummicube表示,五分之四的用户不信任評分低於4星的app。
從用户角度來看,在隨機出現的彈窗下,給一款app打分只需要一秒,或許兩秒,因此不少人會不假思索地回應評分的請求。然而,在這些場景背後,卻是一整個產業花費無數時間和代碼來精心策劃的一刻。
一個5星App的誕生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有兩種打分方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應用商店自帶的功能,即用户可以直接進入進行軟件評分;第二種則是開發軟件的評分彈窗,只需在彈窗彈出時回應評分的請求。
事實上,在更早以前,對於應用軟件的評分都是通過應用商店來實現的。直到2017年9月,蘋果發佈了一個看上去無害的更新,其目的正在於提振用户參與度。用户不再需要主動到App Store給app打分——在此機制下,往往只有不滿意的用户才會評分。
同時,在推出iOS 11時,蘋果授予開發者提供“App內彈窗”的能力。這些彈窗通過瞄準更廣泛的人羣,帶來了更高的參與度。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回應者偏向”,使不滿意的人的聲音更容易被聽到,以此提高評價準確度。
在某種意義上説,此舉很成功,因為用户參與度激增。根據Apptentive的數據,每款app平均得到的評分數量從2017年的1.9萬次增至2019年的逾10萬次。相比之下,同期不提供app內評分功能的谷歌(Google) Play Store中每款app平均得到的評分數量僅從3.3萬次增至4.3萬次。
當允許開發者自行開發app彈窗時,也讓開發者能夠利用許多漏洞,例如彈出對象和彈出文案等,誘導消費者給出偏高的評分。這意味着,開發者可以通過聚焦於他們的粉絲,避免請求被視為有風險的用户,以此來達成“樣本偏差”。
從彈窗的設計來看,其一旦彈出,用户將會有三種操作,即選擇好評、選擇差評以及關閉彈窗。
這時候,開發者往往都默契地對好評、差評設計了不同的操作邏輯:當用户選擇好評時,頁面將跳轉至app商店評分頁;當用户選擇差評時,頁面不跳轉而是進入下一個彈窗,即填寫意見反饋,並且沒有返回的機會。這樣的設計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過濾掉一部分差評用户,阻止他們進一步前往應用商店。
除了彈窗的設計,評分彈窗的彈出時刻可以説是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為了讓更多用户留下好評,開發者會盡量選擇在用户情緒的“爽點”彈出。從增長黑客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尋找aha moment的過程,即尋找一個最能讓用户感知到該產品核心價值的時刻。
而所用的這些算法都非常神秘,Fakespot的首席執行官沙特•哈利法(Saoud Khalifah)曾表示,它們可以在用户非常欣喜、大腦產生大量多巴胺的時候瞄準用户,通過運用機器學習來決定(什麼時候)用户更有可能留下積極評論。
比如,遊戲app會在用户剛剛達到一個高分後請求評分;銀行app會在發薪日請求評分;運動app則會在用户的球隊勝利在望時發出請求。那個看上去隨機出現的彈窗,被精心安排在用户最可能給出5星評分時,終於在屏幕上彈出。
另一方面,開發者知道什麼時候不該請求評論,比如新聞app不會在用户閲讀有關死亡和破壞的報道時請求評分。這有助於防止負面評分公開化,從而提高整體平均分。這也被稱之為潛在價值感測(latent value sensing),即當開發者知道某個用户陷入這款app的一個負面角落時,那就不是請求評分的時機。
此外,彈出對象和彈出文案也是捕捉好評的影響因素之二。一個小體量級產品,通常可以直接對所有用户進行彈出,而一個上百萬、千萬、億級的用户體量的產品,則被建議從灰度測試開始做起,甚至配合用户標籤從更精細的維度篩選出滿足條件的部分用户彈出。
從彈出文案來看,引導性文案通常簡單精煉,不過於複雜。更精細的文案則可結合彈出時刻,設置場景化的彈窗。
於是,在彈窗設計、彈窗時間、彈窗對象和彈窗文案的細節打磨下,一個5星App則成功誕生。
從評分公平到評分通脹毋庸置疑,在公開評分中,讓天平向開發商方向傾斜的彈窗策略讓佔據主導地位的開發商受益,而其結果便是App Store的評分有水分。
這類策略不對公眾公開,在開發者中卻是個公開的秘密,這就引發了廣泛的評分通脹,而且已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再難找到不這樣做的大型企業。
此外,評分通脹也會扼殺創新,因為開發者可能開發一款平庸的app,而仍能獲得4.5星的平均評分。這就意味着,即便很多app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努力,卻在所有跡象中表明顧客喜歡它們。
事實上,在美國七大銀行app中,2007年初評分在1.2到4.9星級的現在全都是4.8星。在面向Android設備的Google Play商店,這些app最高的評分是4.7,最低為4.4。
甚至在最受歡迎的購物、生活方式、金融、旅遊和娛樂類app排行榜上排名第50位的app,在App Store中的評分全都至少4.8星。根據App Annie的數據,在谷歌Play Store,排名相同的app的評分介於3.8星和4.7星之間。
於是,隨着企業越來越善於操縱分數,評分系統本身變得對消費者越來越無用。除了評分通脹外,這類的彈窗策略也讓文字評論不再具有多大的價值。因為開發者可以過濾掉許多1星評分,放大較高的分數,這樣做甚至不需要使用複雜的方法。
儘管面臨來自開發者的壓力,但谷歌的Android系統曾多年拒絕提供app內評分。2017年之前,在Apptentive追蹤的所有五個app類別中,從Play Store下載的Android app的5星評分比例都高於蘋果。但2017年以後,App Store的app評分佔據了絕對的領先優勢。
如今,這種情況很可能會發生改變。8月5日,Android軟化了態度,開始提供app內評分提示。與蘋果一樣,Android表示,其目的是讓開發者獲得更多“誠實和公正”的反饋。
但Android也引用了開發者對該工具的稱讚,正如其中一個開發者所説的,“在實施app內評分一週後,就獲得了歷史最高評分”——這相當於明確承認,不管開發者是否真的改進了他們的app,其app的評分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當然,創建一個評分公平的市場對任何平台提供商來説都至關重要。但目前來看,開發者和消費者都面臨着同樣的問題:智能手機用户除了蘋果和谷歌之外,沒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