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時間同樣可搭建整體化的知識體系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我們正處於知識型社會,知識的累積、創新、應用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驅動力。對於當代青年來説,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的快速變化使得我們對知識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強烈,“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知識獲取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我們學習知識的路徑和方式變得多樣,隨身攜帶的手機幾乎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料,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巨型的數字圖書館。然而,每時每刻環繞着的海量數據,常常讓我們感到信息過載、應接不暇,甚至陷入焦慮。在信息爆發的數字時代,我們如何有效地獲取知識?

近年來興起的知識付費受到了普遍歡迎,我國知識付費受眾不斷增多。歷史上,知識一直是付費的,比如師徒、課堂、書本等,這既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是對知識的尊重。近幾年,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知識付費迅速發展,湧現了許多新的產品形式,消費者可以在各個場景中學習,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知識付費的本質是運用市場機制,把知識變為產品或服務,為消費者帶來價值。

從需求側來看,消費者有着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的強烈願望,但海量的知識難以篩選,許多上班族只有“碎片化”“零散化”的時間,他們期待能以較低的成本和更符合個人需求的方式學到所需知識。從供給側來看,知識運營商通過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產品,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滿足不同消費者對學習的需求,同時實現自身商業價值。當需求側和供給側良性互動的時候,知識付費就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既能提升社會的總體人力資本,也能激勵知識生產者和知識運營商不斷進行知識的迭代和創新,推動知識傳播和社會進步。

青年人如何更好地運用知識付費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呢?

學習知識的基礎是構建知識框架體系。知識付費很容易讓人變為知識集郵,有的青年比較從眾,看到名人的推薦就立刻買來學習,但由於與自己的領域相差太遠,最後只能變為收藏。因此,學習之前首先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制定系統的學習計劃,按計劃選擇所學知識,並逐步構建知識框架體系。重點是要學習專業領域知識,如果青年對自己所在的專業領域不精通,是很難成長的。當然,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也能“無心插柳柳成蔭”,但要注意篩選,不能只是學習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識,而要把零散的知識點置入整個知識森林中,服務於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

“不動筆墨不學習”。知識付費帶來“處處能學、時時能學”的便利,於是許多上班族利用通勤或者零散時間學習,這是很值得鼓勵的,但如果不加以總結,只學不思,就可能浮於表面,什麼事都略知一二,但都不夠深入。我們在學校裏聽老師上課,為什麼感覺他們對許多問題分析得很透徹,是因為他們不僅看了很多書,還寫了許多著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知識框架。這個過程其實是將顯性知識變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前者是指能用語言、文字、數字、圖表等方式表達和傳遞的知識,後者是指無法用語言等方式表達和傳遞的知識,比如訣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知識付費的學習也要養成做筆記、善思考的習慣,這有助於將學到的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

學習知識目的在於應用知識。知識付費的核心價值來源於內容,經濟學家瑪格麗塔·巴爾科尼將知識的內容分為四個維度,即知道是誰、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當前知識付費的個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內容不斷朝着小而精的垂直方向發展,既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也回答做什麼、怎麼做。因此,我們學習的知識付費內容不能只裝在腦袋裏,還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馬克思説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只有在實踐中應用了知識,知識付費的價值才能真正顯現,成為知識型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1 字。

轉載請註明: 碎片化的時間同樣可搭建整體化的知識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