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明清兩個朝代的更替經歷了一場非常典型的戰役,那就是松錦大戰。經歷過這次戰役之後,明朝再也無法組織起對清朝的抵禦,不久之後清朝便入關取代了明朝的地位,開始了新的統治。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明軍在這場戰役當中的慘敗呢?明朝是否有勝利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松錦大戰的具體過程:公元1640年,皇太極主張發起對明朝的進攻,在這個階段中,他一邊切斷了明朝對前線的補給,一邊增加國內糧食的產量,減少戰事對國內的消耗。1642年,明清兩軍對壘松錦,最終明軍不敵而降,歷時兩年的拉鋸戰終於結束。
這場戰役導致明朝近13萬大軍覆沒,能臣將領更是損失慘重,從此之後明朝再也無法發起對清朝的攻擊和抵禦,只能任其在北方邊境作亂。而清軍則損失較少,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兩年當中,清朝內部並未被拖垮,相反民生穩定,為入關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接下來讓我們分析一下明朝慘敗的原因:
第一,明王朝對戰局的錯誤估計:在剛開始這場戰役的時候,朝廷內部都覺得應該迅速結束戰鬥,然後再處理國內的叛軍。然而事實證明這是極為錯誤的決定。明朝後期可用的領軍人物不多,皇帝在派出洪承疇前往邊關滅清後,國內的局勢陡然變得嚴峻,此時其他大臣主張速度結束戰鬥以便於騰出手來穩定國內局勢,於是皇帝在沒有認清前線戰事之前發了好幾次催戰旨意,讓前線的將領壓力很大。
第二,袁崇煥的死讓本就不富裕的明朝將領雪上加霜:儘管歷代的研究者都對袁崇煥這個人的評價分歧很大,不過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無法忽視的。
有他在,清軍對入關是極為頭疼的,因為他頒佈的幾條律令對於駐守邊關抵禦外敵非常實用。即使在他死後,邊關的將士們依舊沿襲了很長時間他的律令,這期間清軍想要入關依舊很難。然而這一切都在他死後變得容易,想必明白過來的皇帝也在懊悔過早處死他吧。更為嚴重的事情則是,袁崇煥死後,朝廷內部可用的領軍將士幾乎沒有了。
第三,明朝內部大亂,供給斷絕導致戰事失敗。明朝末期由於局勢緊張和極端天氣原因,各地農民和流寇紛紛起義,本來有洪承疇在後方指揮作戰,只要控制住局勢那些流竄的起義軍根本成不了氣候。
可就在這時皇太極突然發難,加上皇帝的錯誤判斷,將其調離後方發往前線,導致後方流寇有了喘息的機會,到後面難以控制。這樣的後果是明朝無法再對前線進行補給,本可以拖延兩三年計程車兵們不得不匆匆投降。
第四,洪承疇的個人原因。他本身確實是一位難得的領軍奇才,在對抗起義軍時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在兵法方面有著極深的研究。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當他面對裝備更加精銳的清軍時,他做出的一系列指揮是導致這場戰事失利的直接原因。還有一點就是面對朝廷不切實際的催促,他沒有堅持自己的立場,到了後期更是如此,本來在戰事初期他做出了很正確的決斷,如果堅持下來,也許能夠拖延到清軍自動退兵的。
以上幾點原因就是導致明軍失敗的根源,那麼明朝有無可能在這場戰事當中獲得勝利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明朝並不像當時那樣腐敗,即使袁崇煥等將領並沒有死,清軍也會以絕對優勢獲勝,因為皇太極為了這場戰事準備了近20年,他怎麼可能不會贏呢?相反,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續命掙扎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