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現在比較崇尚快樂教育,覺得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引導,但稍微一把握不好就會把尊重變成放任,不知道界限在哪。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被適當放手才能夠更好的成長,但放手不等於放任不管,教育孩子應該要有底線,在不觸及底線範圍之內的做法,家長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為自己做的事情承擔責任。
一旦超過了界限範圍之外,就需要及時出手干預了。
孩子就像風箏,家長手裡如果攥著線,風箏才能飛得更遠更高,一旦線被剪斷了,風箏失去了控制,沒有了方向,最後的結果只能落地收場。
教育的規則很重要,所謂放手教育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自由,讓孩子做主不等於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更不是家長不管孩子的理由和藉口。
家長不能完全控制也不能完全不管,要把握好管與不管之間的度,所謂權威型養育風格就是能夠設定一些清晰且明確的限制,但在限制之內就會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援,會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這樣的家長一般來說會有以下幾種特點:
1. 平等
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孩子不會被父母捧在手心,家長也不會仗著自己的權威高高在上。
只有站在平等的關係上,才能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心與心的距離更近。
2. 不斷進步
其實家長也是一種職業技能,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才能把家長的這份“職業”做好。如果總是按照舊有的認知去教育孩子,肯定無法跟上他們成長的腳步。
聰明的家長都會不斷的學習新的育兒理念,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適應和變化教育方法,如果父母什麼都不懂,卻想要讓孩子事事都聽自己的,那就會將教育變成控制。
不能因為家長沒有學校,沒有課程就覺得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懂教育了,任性教育的結果最後受苦的是整個家庭,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人總是變化的,今天這個方法可能對孩子管用,但過幾天說不定就失效了,所以要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才能算是對孩子最好的交代。
3. 相信
放手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縱,而是相信,讓孩子能夠承擔他自己要負的責任,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夠給他們最舒服的約束。
不能給了孩子權利之後,又隨便收回去,在家庭教育中面對挑戰規則的孩子,家長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評,責罵,如果不考慮他們的想法,這樣的指責到最後只會演變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戰爭,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升級。
尊重孩子就是給他們樹立一個如何尊重他人的榜樣,能夠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心理機制,從而形成良性迴圈,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好的聽從父母的教誨。
在批評和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如果他們的過錯是無心之失,就可以耐心的提醒,給出建議,如果是故意的就可以透過科學的懲罰方式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
不恰當的比較和不公正的評價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尊重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孩子們天真的想法雖然不免幼稚,但家長不能因為這個就嘲笑孩子無知。
家長要學會在有限制的自由中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性格,要意識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需求其實是有很大出入的,父母想要的大多數都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孩子正在經歷的是事情發展的過程,他們享受這個過程,並不在意結果。
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遵守家長定出的秩序和規則,是因為孩子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做父母認為正確的事。
適當的放手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嘗試到自己做主的感覺,過少控制和過多控制都不利於家長與孩子之間距離拉近。
只有在和孩子關係上下功夫,才能夠擴大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關係的好壞才是決定教育成敗最強有力的武器。
4. 多問啟發性問題
傾聽與詢問是啟發孩子最好的相處之道,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爭執的點就在於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而父母認為正確的判斷最重要。
比如說今天降溫,孩子並不覺得冷,所以不想要穿秋褲,而父母則是根據以往的判斷,覺得必須要穿,不然會感冒。這樣造成的結果要不就是孩子更叛逆不願意聽家長的話,要不就是順從家長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
想要讓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先要學會傾聽,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多問啟發性的問題。
透過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來啟發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強迫孩子去接受父母的決定。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導和啟發,尊重而不放縱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