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重頂飛簷,巍峨寬大,佔地約一畝二分
廣仁寺很小,而五臺山最大的寺院,就是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臺山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寺廟。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
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又來到五臺山,立即看中五臺山,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建造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曆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臺山,是有原因的:其一,當時五臺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裡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臺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是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地方;其三,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已經有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
於是,五臺佛國的奠基石—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建立起來了。
顯通寺面積8公頃(120畝),各種建築400多間,多為明清時期建築,規模浩大。
佈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
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寺前鐘樓上懸掛一口名為幽冥的大銅鐘,也叫長鳴鐘,鑄造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
這是五臺山諸寺中最大的一口鐘,重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五斤。
這口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
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鍾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鍾。
觀音殿,又稱三大士殿,匾額“霞表天城”。
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
門口對聯為:放大光明敢向無生說妙諦;得真解脫須從華藏認如來。
文殊殿,第二進大殿。
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
佛臺後供韋陀菩薩像。
兩側為十二圓覺菩薩像。
大雄寶殿,重頂飛簷,巍峨寬大,佔地約一畝二分,為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
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
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無量殿,又稱無樑殿,明代建築,是我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
高,面寬,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
殿內正中供明萬曆年間所鑄的盧舍那佛大銅像,取佛法無量之意,故稱“無量殿”。
東間存放著一座八角十三層密簷式木雕佛塔,系元代木工。
千缽文殊殿,供奉千缽文殊銅像。
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六隻手,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
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
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代,全國少有。
顯通銅殿,在藏經樓前面,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殿高5米,寬,深,由顯通寺著名僧人妙峰祖師從一萬戶人家化緣得到的十萬斤青銅鑄造成的。
為了保護這件稀世珍品,2000年,對其進行了貼金箔處理。
銅殿為重簷歇山頂。
上層四面各有六幅格扇,四周有青銅欄杆,下層四面各有八幅格扇。
格扇上分別雕鑄著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鯉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老鼠偷葡萄等圖案,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雕鑄技藝高超。
殿脊兩端鑄有兩隻躍躍欲飛的鴟吻。
鴟吻,相傳為龍王第九子,塑在這裡起護衛銅殿、預防火災的作用。
殿脊中間裝有一個葫蘆狀風磨銅頂。
銅殿內正中供有銅質文殊騎獅像,高約一米,周圍銅壁上鑄滿了銅質鎏金小佛像,共一萬尊。
這座銅殿是萬曆皇帝為了感謝母恩而下令建造,因此,在建造中處處體現個“萬”字,比如化緣一萬家,用銅十萬斤,鑄佛一萬尊,便是萬曆皇帝祝願母后萬壽無疆之意。
銅殿前有5座銅塔,東、西兩座鑄造於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中間三座,原為唐代所鑄,後來被毀,現在的是90年代重鑄的。
東邊第一座塔名為“成所作智塔”,象徵北臺;第二座塔名為“大圓智鏡塔”,象徵東臺;中間的塔名為“法界體性智塔”,象徵中臺;第四座塔名為“平等性智塔”,象徵南臺;最西邊第五座塔名為“妙觀察智塔”,象徵西臺。
東西兩座塔均為雙層束腰須彌座,塔身由覆缽和十三層樓閣組成。
其覆缽開有券門,內部分別供著西方無量壽佛和北方不空成佛。
外部鑄有圖案和經文。
樓閣每層八面,外鑄佛像,自底及頂漸次收起,上置葫蘆塔剎。
兩座塔玲瓏精巧,為明代銅塔鑄造藝術精品。
西塔上還有一個小小的土地廟。
相傳,康熙皇帝有一次朝臺來到該銅塔前,僧人把這座土地廟指康熙看,康熙不禁龍顏大悅,笑著說:“好大的土地!
”俗話說,君無戲言。
康熙隨便說笑的一句話,顯通寺的這個小土地,就被敕封為“山西大土地”。
從此,凡參拜銅塔的人,都要來參拜這位“山西大土地”。
1985年對西塔進行修葺時,發現塔內藏有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共81本,系明代萬曆十八年至萬曆三十四年,由30多人經16年時間手書而成。
此部《華嚴經》在塔中塵封了近400年,絲毫無損,整部經卷61萬餘字,字跡工整,莊重大方,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