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雕像形象如何孔子雕像真的很醜嗎?孔子是聞名世界的大儒,人們尊敬他愛戴他,為他做了很多雕像以此紀念他。可以說全國孔子雕像數不勝數,甚至有些學校也會在校園裡建立一座孔子雕像。其中最正宗的雕像是石雕孔子像。
中國博物館前的孔子雕像
石雕孔子像是最標準的雕像樣本,它在神態上以唐代畫家的孔子像為藍本,在形象上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雕像中的孔子年齡在六十歲與七十歲之間,表情莊嚴慈祥。在雕像初稿完成後,負責人在2006年向海內外推出了標準的孔子雕像。正是定稿後,將在孔子誕辰2557週年向世界展出。
歷史上有一些醜版的孔子雕像。據記載,孔子生下來有七漏之說,總的來說,不僅齙牙大鼻孔,還雞胸駝背。孔子的七十五世孫對孔子的舊雕像非常的不滿,認為這是對聖人的侮辱。在清華大學也有一座孔子雕像,現在被放在清華園荷塘畔。孔子故里也有至聖雕像。在天安門東側幾百米處也有一座孔子雕像,以青銅為材料雕刻,高達約十米,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雕像落成儀式上,館長表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這座孔子雕像作者是吳為山,是享譽世界的雕刻家。
孔子在中國盛名遠播,在世界上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榮譽。不僅大部分華人地區都將孔子的生日定位教師節,聯合國也將孔子誕辰定位世界教師節日。孔子的文化是普世的文化,全世界的孔子學院恆河沙數,受到了當地學子的歡迎。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論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在教育方面、美學方面、史學方面、旅遊方面以及人生觀念上都有著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孔子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錶裡不一、名不副實。
孔子曾周遊列國,擁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也因此,在旅遊觀念上他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遊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遊,較為注重感受旅遊所感受的各種“美”。同時孔子還主張旅遊要適度,反對過度旅遊。
孔子提倡的人生觀念都比較積極向上,例如他主張與富貴相比,應該更重視道義;孔子還主張與人交往要真誠,要樂心助人等等。
孔子是個頗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傳頌,他的各種思想不斷被世人借鑑。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指的並不是孔子的家族,《孔子世家》是一篇記載了聖人孔子的生平事蹟與他一生所達到的成就的文章,文章中對孔子的記載極為詳細,是一篇世人用於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章。
孔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同時他還創辦了儒家學派,他在各方的成就之大世人皆知。孔子對政治具有非常大的熱情,熱衷於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多次碰壁、多次受到失敗的打擊也不曾想過放棄,一直堅持帶領著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到處向君王遊說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世家》這篇文章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孔子一生為實現自己理想而四處奔走的政治活動,頗為真實和生動。
孔子不僅在政治及思想方面有大成就,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頗大。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辦私學,廣招學生的人。他的行為打破了教育的壟斷,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於文化知識的傳播,他為我國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孔子世家》中全面詳細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形象地展現了孔子身為教育家的風範。
同時,《孔子世家》也對孔子的學識淵博與良好的品德修養,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功績進行了描述。《孔子世家》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從文章的措詞與詞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孔子這個人抱有嚮往和敬仰之情。
孔子拜師
孔子並不是從出生後就是聖人,他也曾經拜師學習。年輕的時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門下學習學問,並且據傳,他還曾拜一個被人稱為神童的七歲兒童為師,虛心向其學習,而孔子作為聖人卻不恥下問的舉動也被世人所敬重和傳頌。
孔子拜七歲孩童為師
孔子年輕時即使已經是非常有名的老師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學識還不夠,還需要學習。於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為拜師離開家鄉,前往洛陽尋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鄉與洛陽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孔子一路風塵僕僕,日夜趕路,終於在幾個月後走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到一個身穿長袍站在馬車旁的七十多歲老人,頭髮鬍子都花白了,看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孔子覺得這樣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師了,就上前行禮並詢問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對於自己一眼就被人認出來很納悶,在聽到孔子說想要拜他為師學習學問時,更為納悶,就問孔子的學問不比自己差,為什麼還要拜他為師。孔子聽後再次行了一次禮,回答老子學無止境,老子先生學識淵博,拜先生為師,自己肯定會有所進步。從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隨時隨地向老子請教他的疑問,而作為老師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全部教授給了孔子。
不論是孔子拜學問不比他差的老子為師,還是在傳聞中他拜一個七歲孩童為師,在孔子的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不恥下問的品德,以及他對學問的熱衷追求。
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位於今天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樓村,關於孔子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人,因此孔子的祖墳以及祖宅還在這個地方。關於這個還鄉祠曾在2008年的時候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鄉祠”圖片
關於這個還鄉祠,它的規模非常宏大。整個詞的佔地面積就有50畝地的面積,周圍有圍牆、四門,在南門處有一影壁牆,在院子中還有一個小花壇,前後有兩個大殿,內設孔子像及七十二賢像和孔子的先祖、歷代儒學名家的牌位。在東西兩側設有廂房,院內還有碑林碑刻。並且,這整個祠堂建築完全是按照中國文廟建築的基本格局來建造的,而且其中也只有孔廟可以使用像皇宮一樣的黃色琉璃瓦頂。所以來到孔子還鄉祠的人,就如同進入宮殿,使人感到肅靜威嚴,史上為著名的文化勝蹟,現存大殿等建築。
關於祠堂的的取名,最初是因為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禮期間,路過這裡來祀祖省墓,於是把這個地方叫“還鄉里”。後來,後世之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裡叫做“還鄉祠”。
據說在文革的時期,還鄉祠毀於“批林批孔”運動中。即便是這樣,它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圖書、古碑和人們的記憶中。在曲阜孔廟的石碑就有記載:“孔子還鄉祠遺址,在河南夏邑縣,那裡有弗父和以下幾代子孫墓,孔子過宋曾經祭祖。”中國各地都興建有孔廟,唯獨此處還鄉祠與孔子淵源深厚。”
孔子與孟子
縱觀幾千年的浩瀚如煙的的歷史,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響著我們。兩個人都是我國古代上偉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學家。他們的言行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於“仁”的看法,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意義。
孔子與孟子的肖像紀念郵票
孔子對於“仁”,正是以往關於“仁”的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首先他將“愛親”作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將“仁”定為“愛人”。孔子對於“仁”的倫理道德不僅僅指的是個人還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儘管孔子對管仲在禮儀上的行為頗為不滿,但是還是站在政治的立場對管仲進行批評。這就說明孔子早就從自身做起將個人意義上的“小仁”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面的“大仁”。其次還追求“仁、智”統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與“禮”統一的“仁”德,他認為作為一種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還要具備“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論是以“仁義”為理論核心,並以仁政“得民心”作為道德作用論。他在繼承孔子“貴仁”的基礎上提出以“仁義”為主體的仁、義、禮、智四德統一的道德規範體系。其次,孟子還主張“施仁政於民”希望能夠給人民切以實際的利益。從這一方面就體現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質需求,相比於孔子,有一定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