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弋夫人不應該死。但是,鉤弋夫人不得不死。
漢武帝的此舉,給自己招致來無盡的痛苦。《漢武帝內傳》對此記載:鉤弋夫人死後,漢武帝在甘泉建起一座通靈臺,“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時止矣。”可知,漢武帝對鉤弋夫人的思念有多麼深長。
唐代詩人張祜為此也寫過一首詩:惆悵雲陵事不回,萬金重更築仙台。 莫言天上無訊息,猶是夫人作鳥來。
既然如此痛苦和思念,漢武帝當初為什麼非要處死鉤弋夫人?
1、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讓我們把鏡頭回放一下,來審視為什麼漢武帝非要做出如此決定的原因。
鏡頭一:漢武帝元年,西漢立國61年,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天下安寧詳和。16歲的漢武帝決定在京城之南設立明堂,舉賢招良,並把趙綰、王臧為代表的儒家子弟奉為上賓,準備封禪、改歷等。少年天子要大展宏圖了。且慢!你說了不算。
沒錯!你皇帝說了也不算。一個瞎老太太站出來,趙綰、王臧被她訓斥一番,相繼自殺,“諸所興為皆廢”,你皇帝想幹的所有事情都被叫停。
老太太是竇太后,這樣做的原因是“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喜歡黃老學說,不喜歡儒家學說。如此簡單。
一個瞎老太太的轉眼間就把乾坤倒轉,哪怕你貴為天子,也抵不住她三言兩句。威勢為什麼這麼巨大。
2、實在是西漢的一個傳統
讓我們把鏡頭再往前回放一下,你就明白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對外戚如此痛恨了。
鏡頭二:劉邦當皇帝7年後駕崩,他與呂后的兒子劉盈即位,呂太后馬上囚禁戚夫人。被罰勞役的戚夫人做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歌唱完了,戚夫人就被做成“人彘”,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不久後也死於非命。
漢惠帝劉盈當皇帝7年後駕崩,呂太后哭而死淚。張良兒子張闢強給陳平獻計,拜呂氏族人為將……再後來,諸呂數十人先後封王,兩任少帝被呂太后玩弄於股掌之上……再後來,陳平、周勃在呂太后死後誅滅諸呂叛亂,漢朝江山重回劉氏手中。
諸呂之亂平定23年後,漢武帝出生;諸呂之亂結束39年,漢武帝登上皇位。
對於“天誘其統,卒滅呂氏”的這段歷史,漢武帝應該很清楚,畢竟他想翻閱內宮檔案易如反掌。
3、這一切決定鉤弋夫人必須死
鉤弋夫人姓趙,被封婕妤,後世也稱她趙婕妤。《史記》、《漢書》對她的記述較簡單,稱她是河間人(現河北滄州市河間)。因受漢武帝寵幸,生一子,就是漢昭帝。而據《列仙傳》、《搜神記》等書的記載,鉤弋夫人更富傳奇色彩。
說是齊人趙氏女生病6年,病癒右手握拳無法張開。漢武帝巡遊此地見一間屋裡霞氣蒸騰,認為必有奇女子。使者巡查後帶來趙氏女,漢武帝握住其拳輕鬆攤開,趙氏女手心裡有一個玉鉤,後世稱其拳夫人,她所住內宮被稱為鉤弋宮、人也被稱為鉤弋夫人。
趙氏女的手,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才張開。這與睡美人只等王子之吻才甦醒的西方故事異曲同工。
漢武帝與鉤弋夫人的兒子叫劉弗陵。《史記》載“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漢武帝住在甘泉宮裡,把畫工召來,讓他畫了幅周公背成王的畫像,所以群臣左右都明白漢武帝是要立小兒子為帝了 。
母以之貴!然後呢?
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cù )行,女(rǔ)不得活!”
《史記》這段記載冷靜白描,讓人不寒而慄:幾天後,武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摘下發簪、耳飾磕頭請罪。漢武帝說:“拉走她,送掖庭監獄!”夫人走時不停回頭張望,漢武帝說:“快點走,你不能活了!”隨後鉤弋夫人死於雲陽宮。
怎麼死的?沒有記載。也許是一杯毒酒、一尺白綾賜死,也許是……總之,未來皇帝的生母,死於未來皇帝的生父之手。
原因是什麼?
請看漢武帝自己的解密:你們這些小孩子和弱智傻瓜們,永遠不能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古代一個國家發生變亂,主要原因是“主少母壯”,君主年少,母后壯年。皇帝的母后獨居,驕橫放縱,沒有人能制止。難道你們不知道呂后的事嗎?
說這幾句話的時候,也許漢武帝眼前不僅掠過呂后的身影,一定也會掠過竇太后的身影。即使“壯母”不亂政,年幼的皇帝還要聽從皇后、皇太后的號令,這樣的經歷漢武帝有過切身體會,他不想讓這種事情在兒子身上重演。
繼位皇帝是少年,他的母親就要被處死,這個規矩在北魏時成為祖制,“蓋懲呂后之禍也”,這是用以警戒不要再出現呂后所引發的諸呂之禍。
母以之貴?母以之死!封建帝國的家天下,發生的事情,遠超過你的想象。
漢武帝死後的若干年,一位姓辛的陝西人寫了一本書,叫《三秦記》。書裡描述了三秦大地的人們,每到守歲都要玩一個遊戲——藏鉤戲,把一個玉鉤藏在手心裡,讓對方猜是在左手還是右手,不管猜對猜錯,都允許對方掰開手心察看……
《三秦記》說,這個遊戲的來源是,漢昭帝的母親鉤弋夫人右手握拳,手心裡藏有一個玉鉤,被漢武帝掰開手後才發現,因此“人人學藏鉤亦法此”。
原來如此。
鉤弋夫人之死,給民間留下一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直到上世紀70年末,還有很多小孩子都會玩。只是玉鉤換作了小石子、杏仁、桃核……遊戲名字叫“猜左右手”、“猜猜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