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在年內新發基金規模突破歷史新高的同時,一些現象也在折射出公募行業的馬太效應。
12月22日,申萬菱信基金旗下的二級債基產品申萬菱信聚源寶A(下稱聚源寶A)釋出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表示因基金未能滿足合同規定的備案條件導致合同無法生效。
這意味著,聚源寶A在發行期間因無法達到成立條件而發行失敗,而這也是今年年內首隻發行失敗的二級債基。
申萬菱信該只基金的發行失敗只是冰山一角,據經濟觀察網記者統計Wind資料發現,2020年以來共有20家公募機構旗下的多達24只公募基金出現了發行失敗的情形。
在業內人士看來,諸多公募產品發行失敗的原因一方面與部分業務過度依賴少數委託人有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行業發展的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一位公募行業人士指出,由於公募產品本身存在較強的同質化問題,中小公募機構不能結合自身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勢必將面臨越來越殘酷的市場考驗。
固收定製“重災區”
作為一隻二級債基,聚源寶A的發行期本定於12月15日至29日,但伴隨著其募集期在19日的提前終止,其發行募集最終宣告失敗。
這也意味著,從聚源寶A啟動發行到宣佈發行失敗,僅僅只有一週的時間。
這並不是近來公募產品發行失敗的唯一案例,12月11日,農銀匯理旗下的中長期純債基金農銀匯理金碩也遭遇了發行失敗的情形。
據一位公募渠道人士指出,由於上述兩隻發行失敗的產品均屬於債券類基金,其發行失敗大機率與約定好的委託人的“臨時撤資”有關。
“很有可能是談好了的委外,註冊也拿到了,但是突然後面的‘金主’反悔了。”上述公募渠道人士坦言,“有可能是委託機構的投資審批沒有透過,也有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選擇。”
“不過這種情況對公募來說還是比較尷尬,因為發行失敗並不是很光彩的事,而且甚至也會影響後面一些機構客戶的看法。”上述公募渠道人士分析稱。
事實上,在年內發行失敗的24只中,的確債券類基金佔據了較大比例。
記者統計發現,在24只發行失敗產品中,中長期純債基金就多達11只,此外偏債混合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分別為3只和2只,這意味著固收類基金佔據了發行失敗產品中的三分之二。
“債基的很大一部分委託人來自機構,有的甚至就是定製基金,所以機構的意見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機構客戶是否投資往往又涉及到一些比較冗長的決策流程,如果中間環節出問題,的確容易導致產品發行失敗。”上海一位公募運營人士表示。
但在其看來,這一現象與一些公募機構過度依賴委外機構的“投餵”有關。
“今年權益市場比較好,但是不是所有公司都能趕上紅利,所以有些公司仍然在延續委外的老路衝規模。”上述運營人士指出,“但委外的模式其實還是在吃牌照紅利,比如稅收優惠等等,並不能構成管理人的核心競爭力。”
“而且理財子公司已經逐漸設立並開始運作起來,後續這種委外紅利也會逐漸減弱。”上述運營人士稱,“這本身也不是監管和行業鼓勵的方向。”
馬太效應加劇
在諸多發行失敗的產品中,另一共性是大部分產品的管理人都是中小管理機構。
記者統計發現,共有20家公募管理人年內出現了發行失敗的產品,例如德邦基金、國融基金、九泰基金、中融基金等都是行業內規模排名較為靠後的機構。
“中小公司各方面配套可能跟不上,更容易出現發行失敗的狀況。”一位中小公募機構銷售人士指出。
不過也有一些大中型機構出現了發行失敗的情形,例如富國基金(部落格,微博)旗下的華利純債、景順長城基金的景泰錦利也在今年2月遭遇了發行失敗,兩隻產品均為中長期純債基金。
“這一方面可能和機構客戶的撤出有關,另一方面年初出現了疫情,這也導致一些基金沒法順利發行。”上述銷售人士稱。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一、四季度成為了公募產品發行失敗較多的時期,兩個週期內各有多達7只產品發行失敗。
一些券商、保險資管也進入了公募產品發行失敗的陣營。統計顯示,東興證券、人保資產、國都證券、山西證券(002500,股吧)等機構均有產品出現了發行失敗的狀況。
此外,東興證券、方正富邦基金、凱石基金、人保資產四家機構年內不止一次出現了發行失敗的情形。
“這些機構之前的渠道積累不是很強,很多是以來自身的網點,再一個就是不少也是定製產品,最終出現了發行失敗。”一家券商公募業務人士坦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