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市場融合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購物節”,向全球展示了中國消費者的熱情。據統計,在9月2日至9月21日的購物節期間,總參與消費者1.9億,總銷售額突破千億元,達到2020年11月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意向成交額的約四分之一。這個成績的取得,與大灣區建設的程序密切相關,反映出區域消費市場的聯動發展,又反過來透過品牌宣傳和流量對接,進一步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大灣區對全球各類消費品供應鏈的吸引力。

新冠疫情下,粵港澳大灣區仍然保持了經濟的活力,展現出經濟產業的強大韌性。據測算,2021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達到5.88萬億元,按照1美元兌6.4718元人民幣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9085.6億美元,佔中國經濟總量的11.0%。如果把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進行比較,其2021年上半年的體量居於第十的韓國(8861.7億美元)和第九的加拿大(9443.0億美元)之間,可以在全球排在第十位。從結構來看,大灣區的11個城市中,深圳、廣州和香港分列前三位,都在萬億元俱樂部之中。

作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扮演了重要作用。以近年來大灣區經濟總量排名穩居榜首的深圳來看,2021年上半年GDP達1.43萬億元,同比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485.1億元,佔GDP的31.4%,同比增長高達23.2%。同期的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也分別實現了19.4%和19.2%的增長。伴隨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經濟的迅速復甦,大灣區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與意願顯著增強,而國際貿易則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商品和服務供給,保障了消費者豐富的購物選擇。

與企業的商業行為相比,消費者的消費相對更為零散,容易受各類內外因素影響,需要更為穩定的環境和市場預期。作為大灣區購物節的主辦方之一,商務部積極推動傳統消費能級提升,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搭建消費的升級平臺。為了挖掘消費潛力,大灣區政府也採取了積極的行動。7月19日,廣州市成為全國首批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培育建設的五個城市之一,將著力實施“尚品”“提質”“強能”和“美譽”四大工程,將推動消費與商貿的結合發展。深圳市則在7月22日釋出了《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創造消費新需求的行動方案(2021-2023)》,計劃實施“十大消費行動”,涉及服務消費、大宗消費、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公共消費等諸多方面。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者和前沿區域,廣東已經從對港澳開放轉為與港澳協同發展,大灣區的建設需要做好軟硬環境的對接和持續改善。首屆大灣區購物節既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消費體驗的嘗試,又與上海的進博會和海南的消博會有著定位上的差異。香港和澳門無疑是大灣區購物節的重要角色,兩地的消費者透過大灣區的平臺獲得更為豐富的消費選擇,不僅可以獲得選擇內地生產的各類商品的更多機會,也能夠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所形成的大市場中體驗不同的特產和文化,購買到由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體系支撐的商品。

首屆大灣區購物節也是對大灣區發展的檢驗和促進。市場融合將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減少斷鏈風險。伴隨廣州、深圳、香港三強城市輻射能力的增強,大灣區中遠離核心城市的地區可能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隨之而來在購買力和消費偏好上發生明顯改變。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在持續擴大開放的營商環境改善下,大灣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都將獲得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千方百計貼近消費者以瞭解、迎合甚至引導其需求成為眾多企業發展的重要策略。

新冠疫情帶來的線下經濟向線上經濟的轉變有可能難以逆轉,消費驅動在未來將可能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模式。也應該看到,消費者往往具有兩面性,既代表著購買力和企業商機,又擔負著生產者和勞動者的角色。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更有活力的人員跨境流動往往會為經濟創造更多可能,也是各類要素資源得以透過重新最佳化配置發揮更佳效益的保障。(周密 商務部研究院美大所研究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84 字。

轉載請註明: 消費市場融合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