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相聲貫口類節目中,《報菜名》無疑是普及程度最高的。在相聲藝人眼裡,它是練基本功的開蒙活;在曲藝觀眾眼裡,它又是千人千面百聽不厭的經典。如果把這段傳統活比作一道菜,傳統川菜——開水白菜再恰當不過了。呈現在食客面前時,它只是看似樸實無華的幾片菜葉,但製作工序卻繁複至極。只有親口嘗過,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沁入乾貝、雞肉、鴨肉、排骨高湯的醇厚滋味。如同傳統相聲《報菜名》,簡單背後大有玄機......
很多老觀眾對《報菜名》早已爛熟於心,甚至能完整背出大段的菜名貫口。《報菜名》又叫《選單子》,您可能說了,這誰還能不知道啊?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實脫胎於另外一段傳統相聲《滿漢全席》。也許有人認為《報菜名》和《滿漢全席》是同一個段子,只是兩種叫法而已,就像《君臣鬥》又叫《官場鬥》一樣。其實不然,現如今廣為流傳的《報菜名》實際上是由《滿漢全席》提煉出的“精簡版”。
《滿漢全席》這段相聲從結構上看,與《報菜名》如出一轍。都是由打逗哏的請客吃飯入活。但背貫口時,演員是先介紹“滿席”,“五簋碗十件、細白羹飯十件、毛魚盤二十件、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撤桌、鮮果十撤桌......”。這算壓桌碟,正菜有“烏翅肋巴扇兒、後脖領兒、蒸豬、蒸鴨子、燒豬、燒鴨子、卷肝兒、鹿尾兒、七星大肘盤兒、松千兒、油餎兒,二十四個燒盤兒帶小盤兒,一百零八通名珍異味在歌舞聲中端上撤下......”
這段小貫口背完,後面上的才是漢席。過去相聲演員也有把滿席的貫口單獨拎出來表演的,這就是行內俗稱的《小選單子》。相聲女藝人張玉妹(即張寶珠)、回婉華晚年時,就曾留下過《小選單子》的錄音資料。
再來看大家所熟悉的《報菜名》,通常相聲演員使這塊活,到底背貫口都是從蒸羊羔開始,其實這也是“偷工減料”了。老聽戶們心裡明白,“四幹”、“四鮮”、“四蜜餞”、“四冷葷”、“三甜碗”、“四點心”這些壓桌碟被悄悄撤掉了。之所以在表演時被刪減掉,主要是從觀眾角度考慮。貫口背得太多太雜反而讓觀眾覺得乏味,正所謂過猶不及。就像《八扇屏》幾乎沒有哪個演員背足八番。只保留一大段漢席正菜,已經能夠滿足表演需求和演出效果了。但也有尊崇傳統的例子,比如李伯祥先生的《報菜名》,背貫兒時壓桌碟準保一樣都不少。
別的相聲演員都是偷偷往下撤菜,也有主動往裡面加菜的。這位“實誠人”是誰啊?那必然是馬志明先生了。《報菜名》是馬氏相聲的把杆活,少馬爺使這塊活就足足在貫口裡加了一百多道“新菜”。一般來說,背到尖汆活鯉魚、板鴨筒子雞就算結束了。少馬爺則不然,後面又續上了“燴臍肚、燴南薺、爆肚仁兒、鹽水肘花兒、鍋燒豬蹄兒、拌稂子、燉吊子、燒肝尖兒、燒肥腸兒、燒心、燒肺、燒紫蓋兒、燒連帖、燒寶蓋兒、油炸肺......”觀眾原本聽到板鴨筒子雞就等著底包袱了,沒想到後面還有意外驚喜,您說臺下能不起尖兒嗎?
文章結尾給大家科普一個冷知識。《報菜名》流傳至今,其中的菜名雖幾經易稿,但不管怎麼改、怎麼變,在這幾百個傳統名菜中竟然找不出一道以牛肉為原料的菜。至於為什麼會是這樣,確實已經無從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