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量的爛片橫行,馮小剛說: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垃-圾電影?
是因為有大批的垃-圾觀眾!面對華語樂壇的江河日下,李宗盛說:
這些消費者、愛聽音樂的人,就是你喂他豬食,它就變成豬。
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這樣子。
這是有前因後果的,我們自己要承擔這個責任。
不論是對觀眾品位的分析,還是對創作者責任的強調,以上言論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文藝創作的大環境的問題。
誠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審美受眾,但“雅”與“俗”、“藝術”與“市場”從來都不是勢不兩立的,對於一部用心的作品,觀眾是能感受到它的誠意的——
就像一度備受冷落的主旋律作品。
隨著主旋律大片的崛起,主旋律劇也逐漸不甘落後,在近年來開始奮起直追。
2021年,前有扶貧劇《山海情》火遍全網,以豆瓣9.4分成年度“劇王;
後有獻禮劇《覺醒年代》悄悄驚豔所有人,以豆瓣9.3分成主旋律劇扛把子。
很多人這時才意識到——
原來,主旋律劇也能拍得這麼好!
對於這個越來越被觀眾詬病“過時”“老套”的紅色題材,正如《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說:
“不是年輕人不喜歡紅色題材,要怪我們沒寫好。”
那麼,誰能接下“主旋律劇王”的接力棒呢?
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值得擁有姓名,它很可能直接成為湖南衛視的又一個“王炸”新劇。
作為建黨百年的獻禮劇,《理想照耀中國》(以下簡稱《理想》)由傅東育擔綱總導演,梁振華任總編劇,集結了16位導演、20位編劇,講述了不同時期的40組人物和閃光故事。
其中,這部劇更出動了200多位演員,老中青三代演員搭配,堪稱“全明星陣容”:
不僅有實力派演員林永健、靳東、劉奕君、王勁松、侯勇、李建義;
還有趙麗穎、馮紹峰、譚松韻、楊穎、陳曉、王鷗、楊採鈺、鄧倫;
更有年輕演員張婧儀、吳磊、王俊凱、榮梓杉、王聖迪……
此外,該劇連主題曲《理想》都有那英、韓磊、王錚亮、周深、鬱可唯、周筆暢等10位歌手演唱,簡直出動了半個演藝圈,果真是“大手筆”。
然而,在超強陣容之下,這部劇的收視卻有點慘淡,播出3集收視率都在前三之外,它真的值得收穫更多關注。
要說這部劇的特別之處,首先它從形式上就很“敢拍”。
面對大家對注水劇的唾棄,短劇逐漸成為趨勢,而《理想》便大膽採用“一集一個故事”的系列短劇的形式,40集講述40個故事,每集只有20多分鐘。
該劇集結了近萬名演職人員,15個獨立攝製分組,橫跨28個城市,歷時2個月,從冰天雪地拍到春暖花開。
劇中將以不同的角度分別呈現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和復興時期的不同故事,從選題到創意,從劇本到主題曲,進行全民徵集,觀眾很容易就在其中找到共鳴。
隨著劇集的開播,不少網友忍不住誇讚:
國產劇竟有如此如此詩意的表達!真的太棒了!
看得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場景真實高度還原。
這才是現在年輕人應該看的“高鈣”電視劇。
正如短評所提到的,整部劇有兩個很大的優點,一是表現手法上的“詩意”,二是內容上的“高鈣”。
我們不妨結合已經播出的3個故事來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第一個故事:真理的味道。
1920年春,在浙江義烏的分水塘村,一隻風箏在烏雲密佈的天空怎麼都飛不起來。
兩個放風箏的小童說著不去學堂了,先生要把書都燒了,故事也就由此拉開序幕。
在開篇故事發生的更早些時候,在上海法租界某沙龍中,青年學生、小工商團體、老學究展開辯論、各抒己見。
在七彩的琉璃窗下,從義憤填膺地批判政府,到宣揚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隨著劇中的長鏡頭的展開,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國人對於“找出路”的焦急與迷茫:
“今日之中國,山太多,廟太少,到底哪座廟能救中國?”
也就是在這樣辯論中,一位知識分子眉頭深鎖,撐著油紙傘默默離去——
他就是靳東飾演的陳望道。
可以看到,與許多人印象中的紅色題材不同的是,整部劇的開篇不再是生硬老套的畫面與故事,而顯得非常有質感。
不論是江流所代表的的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無奈,還是娟子所代表的舊中國真正的無產階級,目睹處於水深火熱的勞苦大眾,從小的陳望道便秉持: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到如今為了建立中國的布林什維克,面對“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作為思想武器的《共產黨宣言》亟需被翻譯、被傳播——
而這項任務,便落到了陳望道的肩上。
回到老家的陳望道,以一間柴房、一盞煤油燈、一塊鋪板、兩條長凳,開啟了夜以繼日的翻譯工作。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常常通宵達旦的陳望道逐漸消瘦,他的母親見此便做了幾個粽子給他吃。
卻沒想到,過於投入的陳望道錯把墨水當成了蘸粽子的紅糖,吃了一嘴的墨水還渾然不知,在母親問及粽子的味道怎麼樣時,他還喃喃道“夠甜”。
是啊,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隨著國際歌響起,窗外的花開了,風箏也飛起來了,在中國大地上,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第二個故事:守護。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後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共被迫轉入地下。
沒有聯絡到組織的張人亞,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中,將重要檔案託付給父親張爵謙,叫他好生藏起來。
為了不連累家人,張人亞對著父親離開的方向深深地磕了一個響頭,因為這一別,可能就是永遠。
拿著幫兒子包紮的繃帶和四個雞蛋出來的老父親,卻不見兒子的蹤影,他只得揣緊兒子帶血的包裹。
想要把包裹藏在乾草堆裡?
家中的老牛看見了。
想要把包裹藏在門口石板下?
打雷了,雨水要弄溼了。
淳樸的老爹想不出高明的法子,只得告訴小兒子,他的大哥死了,得給他立一個衣冠冢——
包裹便藏在衣冠冢裡。
從春暖花開到冰天雪地,只有不會說話的老牛與他一起堅守著衣冠冢,兒子的幻影給予父親以支撐——
“相信我,我們的理想一定會實現,爹爹。”
隨著年月的增加,家人漸漸不理解他,連鄉人也開始閒言碎語,陪著他的老牛也死了:
“老夥計,你再也陪不了我了。”
為了自己對兒子的諾言,也為了兒子的信仰,老父親這一守護,就護了20多年!
直到中國解放了,老爹才終於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別人,這些珍貴檔案,如今收藏於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等紀念館中。
實際上,早在1932年,在中央蘇區任職的張人亞便已因病去世;
而20多年沒有兒子音信的老父親,顫顫巍巍到他的衣冠冢前,兒子的音容笑貌宛在身邊,父子倆相視一笑,彷彿在說——
這盛世如你所願。
不論是林永健以精湛的演技演繹從50多歲到70多歲的張爵謙,還是寒暑交替老牛相伴的自然景觀,亦或是父親三次望向兒子歸來的方向的首尾呼應,故事雖短小,卻直擊人心。
第三個故事:磊磊的勳章。
第一次走進國家柔道隊訓練館的劉磊磊,像個赤手空拳的新兵,突然走上炮火連天的戰場,被女隊員摔成了人形沙袋。
2001年,16歲的劉磊磊被選入國家柔道隊,滿心歡喜的他卻沒曾想自己只能當一個永遠上不了戰場的陪練。
小夥子失望過,也糾結過,還騙電話另一頭的媽媽自己就要上戰場比賽了。
幫女隊員買衛生棉、幫她們洗衣服、縫賽服的劉磊磊,也曾遭受過父母和隊友的不理解:
“你說咱們圖什麼,連比賽服都要你匝,你還是個男人嗎!”
儘管有過迷茫,但為了隊員而努力的劉磊磊卻漸漸覺得:
“所有人為了一個理想而努力,這讓我覺得平凡又有意義。”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劇中所有主演均採用專業的運動員出鏡,因此我們才能看到在訓練過程中,劉磊磊被摔得彈出了1米遠,看著都肉疼的真實鏡頭。
從查遍山東年輕柔道運動員,找出少年劉磊磊的飾演者張睿濤,到中年劉磊磊、女子柔道世界冠軍劉霞親自入鏡演自己。
不論是挑看起來弱的女隊員練習結果挑了冼東妹被揍得夠嗆,還是當女隊員練到崩潰時劉磊磊扮毛毛蟲逗她開心,整個故事演繹得真實細膩又充滿溫情。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女子柔道隊勇奪三塊金牌,創造了歷史,劉磊磊與冠軍們開心得轉圈圈——
她們都說,在她們的金牌裡,有我的努力和付出。
從2001年到2017年,在劉磊磊生命中最美好的16年中,被摔了284萬次,大小傷病無數,在這個樸實靦腆的山東大漢的手下,陪練出了20多位世界冠軍————
佟文、孫福明、袁華、楊秀麗、劉霞、李一清、劉歡緣、於頌等。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有的人成為英雄,有的人成就英雄,這就是冠軍背後的平凡英雄。
接下來,我們還能看到身處不同時代的女兵、播音員、列車員、記者、外賣小哥等不同崗位的普通人的故事。
說到這便可以看出,劇中並沒有展現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故事,而是選取更多不那麼為人所熟知的事蹟,聚焦更多的“平民英雄”,展現大歷史下的小故事。
從每集片尾不一樣的真實原型的畫面,到孫楠演唱的《追尋》、李宇春演唱的《和你一樣》等不同的片尾曲在耳邊迴響,也難怪許多觀眾感嘆:
連片尾都不捨得錯過。
儘管每一個單元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充滿著詩意,故事精簡生動而意蘊悠長,讓人忍不住流淚,十分具有感染力。
這裡不由得想到此前許多主旋律作品逐漸僵化而難以打動觀眾的問題,正如《理想》的總導演傅東育談及此表示,主創團隊應該檢討自己的專業性:
作品連自己都不能打動,如何打動觀眾?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還啟用了許多“流量演員”,他們盡力地展現了他們赤誠和認真的一面,正如導演曾對演員開玩笑地說:
“祝賀你,你的‘流量’今天有價值了。”
在許多人看來,流量演員和紅色題材簡直與爆款佳作無緣,但《理想》卻打了很多人的臉。
其實,紅色題材不是沒人看,流量演員不是洪水猛獸,作品拍不好,除了怪審查、怪題材、怪觀眾之外,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該捫心自問——
我有沒有在和稀泥、吃老本、出行活?
從《覺醒時代》到《理想照耀中國》,儘管它們並非完美無缺,但它們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嘗試與觀眾溝通的態度以及創作好作品的誠意,值得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