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可以令人得到滿足感。
俗話說“五畜為益”,適當吃肉能獲取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還能進一步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顯示,畜禽肉每日攝入量為40克~75克。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吃肉,但是,吃肉也有誤區與原則,你真的會吃嗎?
不是所有肉都健康
想要健康補充肉類,就不能什麼肉都吃。市面上有太多不同型別的肉類了,如罐頭肉、加工肉等等,而這當中有一些肉類並不健康,最好少吃為妙。
少吃這些家禽部位
雞頭
“十年雞頭勝砒霜”,很多地區喜歡吃麻辣雞頭,但雞頭中含有重金屬,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吃。
豬脖子裡的肉疙瘩
豬脖子上的肉疙瘩是淋巴結,屬於免疫器官,主要用來過濾病原微生物,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不要吃。
食用時應去除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
羊懸筋
羊懸筋一般為圓珠形、串粒狀,是羊蹄內發生病變的一種組織,專家不建議多吃。
畜三腺
豬、牛、羊等動物體上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是三種“生理性有害器”,食用後會危害健康。
魚“黑衣”
魚體腹腔兩側的黑膜是各種有害物質的彙集層,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濃的部位,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
合成肉可能影響發育
一些小攤檔很可能會為了獲利,而售賣不及格的雞柳肉、牛排肉、蟹棒、火腿腸等合成肉。
這些合成肉價格便宜,卻有著極大的健康隱患,它們多由肉膠合成,將一些廉價的肉、麵粉、輔料合成蟹棒與火腿腸,吃多了不僅沒有營養,還可能會傷害。
尤其是小孩子,如果經常食用這些合成肉,對生長髮育會產生影響。
野生動物肉的風險高
有些朋友很愛挑戰食用野生動物肉,但是這當中的風險極高,相當於“用命在吃肉”。
這些野生動物肉可能來路不明,沒有得到動物檢驗的安全保證,很大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病菌。
一些貓狗肉的來源不穩定,安全性也難以獲得保障,另外,貓、狗都是人類的“朋友”,應儘量不吃。
健康吃肉的3個原則
肉類攝入不均衡、過量,也存在致病風險。想要健康吃肉,記住以下幾點。
1
多吃白、瘦肉,少吃紅、肥肉
白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魚類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病,最好清蒸。
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及鐵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比肥肉更健康,而高血脂者要少吃肥肉。
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紅肉,應儘量少吃。
2
多低溫烹調,少油炸煎烤
採取煎、炸、烤的烹調方式時,油溫會達到180~300℃,高溫不僅破壞營養素,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比如,燒烤、煎炸魚類、肉類時,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類和雜環胺等致癌物。
建議烹調肉類時,採用蒸、煮等低溫方式
3
多清淡,少油鹽
吃肉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額外新增過多的油、鹽、醬油等。
肉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鈉,如果再加入更多含鈉高的調味料,健康指數就會下降。
辨別“壞肉”
顏色深、發黑的肉
肉色發暗,或呈深紅、黑、黃色,可能是屠宰時操作不當、放血不淨及出現腐壞的肉,注意不要購買。
切面有白點的肉
千萬別買切面有似米粒大小的白點的肉,這可能是有囊蟲病的肉,食入會有致病風險。
沒彈性、凹陷的肉
用手指輕輕按壓肉的表面,如果發現恢復速度慢,且按壓處呈凹陷狀,則為變質肉。這種肉的組織被破壞,經過外界擠壓便難以恢復原貌,這樣的肉別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