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過後,最易出現6種病!記住5個“三”,入秋保健康!

  8月22日23時45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節氣。

  《禮記·月令》中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逐漸進入真正的秋天。

  不過此時很多地區氣溫依舊不減,天氣依然炎熱,但晝夜溫差開始拉大。

  我國北方地區,“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末伏即將結束,難熬的“暑伏”行將消退;

  南方地區,則仍然處在暑熱當中,“秋老虎”繼續發威,所以有“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的比喻。

  處暑後,再過一週我國各地氣溫會進入秋高氣爽的時節。

  當然,處暑之後,秋燥也逐漸出現。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徵就是空氣乾燥,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乾結。所以處暑過後保健都離不開防秋燥。

  

  

處暑過後,最易出現6種病!記住5個“三”,入秋保健康!

  健康時報韋川南/攝

  處暑後,最易出現6種病!

  1. 咳嗽

  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之女、婦科專家蒲志蘭2013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燥為秋季的主氣,燥過了頭就被稱為燥邪,最容易傷害的就是喜潤惡燥的肺臟。

  秋天,人體內一般都會有夏季帶來的熱毒,加上秋燥傷了肺的陰液,就很容易出現口乾、口苦、便秘等,還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①

  2. 皮膚幹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王東旭2011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處暑過後,降水減少,溼度降低,皮膚容易乾燥,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早晨起床時會覺得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皮膚乾燥就容易發癢,甚至有時撓破皮膚都不解癢。②

  3. 心血管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許之民2019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三伏天結束,氣候變化之際,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不能忽視。

  許之民醫生解釋,從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過渡時期,我國北方天氣慢慢變涼,早晚涼爽,中午較熱,氣溫波動較大,一天中的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攝氏度,易誘發心血管疾病。③

  4. 哮喘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2018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季節,其中呼吸道疾病首當其衝。

  很多患者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寒氣易集聚在人體中,立秋過後,天氣轉冷,外寒入侵,與人體中的寒氣內外夾攻,原有的哮喘就會急性發作。④

  5. 鼻炎

  剛過的夏天雨水大,鼻炎患者增多,而入秋後,晝夜溫差大,使得夏天沒發作的鼻炎開始蠢蠢欲動。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端和2011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夏秋相交防鼻炎正當時。

  一是開空調,空調過濾網上的塵蟎和其他過敏原攪動起來,進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晝夜溫差大,使鼻黏膜受損;三是秋季花粉傳播廣泛,易引發。⑤

  6. 抑鬱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給人一種淒涼悲傷的感覺。

  山東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魏陵博於201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過於悲傷則易傷氣,中醫稱“悲則氣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產生抑鬱,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養生。⑥

  處暑養生做好“5個三”

  一、處暑補水:多喝三湯

  1. 橄欖酸梅湯——生津止渴

  國家一級營養師王雷軍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秋天,咽乾發熱、大便乾結的情況如果發生了,我所推薦喝橄欖酸梅湯,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

  秋季是新鮮橄欖上市的季節,可以取新鮮帶核的橄欖三四顆拍裂,再加入兩三粒烏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裡放一點點鹽,口感很好,還有一定的消炎作用。②

  2. 珠玉二寶粥——潤燥補肺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魏幗2011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秋天的燥主要表現為溫燥,大家會感覺乾咳少痰、咽乾不適,而且有的人會食慾不好,對於這種情況,推薦大家晚上熬點粥喝,比如自己常喝的珠玉二寶粥。

  這款粥的材料是薏米、鮮山藥和柿餅霜。山藥是性平味甘的食物,歸脾肺經,有潤燥補肺的作用。而薏米性涼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餅霜的功能也是潤肺健脾。②

  3. 枸杞玉竹烏雞湯——滋補肺陰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王東旭2011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秋季飲食推薦一湯,即枸杞玉竹烏雞湯。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傷肝,吃點枸杞能補益肝腎。玉竹則是滋潤肺陰生津的良藥。在秋天就有貼秋膘的習俗,而貼秋膘不宜選擇過於肥膩的食物,這時烏雞就是個好選擇,特別適合體虛的老人和女性,滋補肺陰的效果更好。②

  二、處暑飲食:多吃三菜

  1. 豇豆空心菜豆腐湯——祛溼健脾

  國家高階公共營養師陳允斌2015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處暑節氣,雖然已經是初秋,但此時體內還存有溼氣,養生的重點是祛溼補氣。

  因此,推薦一道“出伏送暑湯”——豇豆空心菜豆腐湯,既祛溼又補氣。這個湯清熱祛溼、健脾胃,很適合這個季節食用,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都可食用。⑦

  2. 苦瓜炒雞蛋——滋養防燥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2015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在這個交替的季節,既要祛溼,又要防燥,建議大家多吃三種瓜,分別是冬瓜、苦瓜和絲瓜。

  苦瓜和絲瓜能起到很好的滋養潤燥的作用。推薦苦瓜炒雞蛋。不過,苦瓜偏寒涼,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後食用。⑦

  3. 冬瓜汆丸子——潤燥利尿

  楊力教授解釋,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同時也很適合這個季節的菜品。豬肉本身就具有潤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時營養豐富,彌補因夏季天氣炎熱食慾下降而帶來的營養攝入不足問題。⑦

  三、處暑睡眠:注意三點

  1. 早臥早起——舒展肺氣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馬永利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中醫提倡順應自然節氣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陰精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一般來講,晚上11點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較為適宜。⑩

  2. 起床要慢——舒緩血壓

  處暑後,早晚天氣逐漸變涼,起床時儘量不要太猛,而應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2018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對於高血壓患者,建議起床時遵循“三個半”原則,即醒後平躺半分鐘,坐起後保持半分鐘,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鐘,然後再下床活動。④

  3. 睡前泡腳——活血解乏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中醫科來要水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秋季感到疲乏的話,可用紅花、當歸煎水,然後加些熱水來泡腳,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勞,有助睡眠。⑨

  四、處暑最忌:三個習慣

  1. 短褲背心繼續穿——刺激血管

  出伏後,早晚比較涼快。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如果繼續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⑧

  2. 涼蓆還不撤——容易腹瀉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馬永利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不怕冬天裡的寒邪侵襲。

  我們後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後背暖一暖。睡覺還鋪著涼蓆的,是時候應該撤下來了。否則,受涼還易導致區域性痠疼、腹瀉等問題。

  3. 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

  馬永利醫生表示,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初秋時節,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熱藥膳於身體自然很有好處。⑩

  五、處暑保健:三個穴位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曾紅文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秋燥引發的常見問題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膚乾燥、便秘等,可以透過按揉穴位來緩解。

  

處暑過後,最易出現6種病!記住5個“三”,入秋保健康!

  1.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與鼻通穴常被用來治療各類鼻炎、感冒等問題,前者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後者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常按這兩個穴位可緩解或預防打噴嚏、流涕等不適,尤其通鼻效果相當明顯。

  2.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雙手虎口位置,可緩解咽喉腫痛。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穴位,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同時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潤喉的效果。

  3. 便秘——揉天樞穴、太溪穴

  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為表裡,肺有餘熱可影響大腸,腸內有熱耗損津液,便易導致大便乾結、便秘等。天樞穴對治療便秘有雙向調節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瀉者可止瀉。太溪穴對減輕腸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你累嗎?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僅為2.42小時!10個過勞訊號要當心了!

  “老戲骨”謝園突發心臟病去世!夏秋之交,這個時期心臟很危險!

  世上只有四種病!

  結婚生娃後,才發現妻子有艾滋病!不做婚檢的風險有多大!

  酒後憋尿一摔,膀胱破了!醫生朋友圈連說三遍提醒!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64 字。

轉載請註明: 處暑過後,最易出現6種病!記住5個“三”,入秋保健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