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了多年的蘋果自動駕駛汽車終於要來了!
據可靠訊息,蘋果公司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研發,目標是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這款汽車可能將使用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而且,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對標的是谷歌兄弟公司Waymo。
目前,Waymo已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服務,在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照此來看,在自動駕駛汽車上,蘋果也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野心,要做就做行業領頭羊。
而蘋果造車產生的震懾力,令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哥的特斯拉都開始惴惴不安。
12月22日,馬斯克在一條推文中曝出一條驚天大料:在Model 3專案最黑暗的日子裡,他曾主動聯絡過蘋果,希望以600億美元的價格將特斯拉出售給蘋果,但被庫克拒絕了。
緊接著馬斯克之後,12月24日,大眾集團CEO迪思也緊急發聲,稱:“相比於一眾傳統競爭對手,蘋果公司的入局或許將在自動駕駛等領域向大眾發起更大的挑戰。”
蘋果聲勢浩大的造車計劃險遭“流產”
蘋果造車計劃萌芽於2014年,在內部被稱為“泰坦計劃”。在過去6年中,蘋果對這一計劃始終半遮半掩,中途甚至還傳出了擱淺終止的傳聞。
那麼神秘的“泰坦計劃”究竟在搞些什麼?作為全球屈指可數的科技巨頭,蘋果要花10年才能造出的自動駕駛汽車長啥樣?它是否會再次驚豔時光,顛覆時代?
蘋果“泰坦計劃”首次勃發於2015年,當時蘋果大舉招募各界英才,準備在智慧汽車上大幹一場,其規模曾經空前龐大,研發人員超過5000名。
作為對比,可以來看一組資料:
● 特斯拉在2010年12月釋出首款車型ModelS時共有889名全職員工,其中研發人員486人;
● 蔚來汽車2018年7月交付ES8時共有員工6993名,其中研發人員3052人;
● 自動駕駛排名第一的Waymo,專案截至2018年8月一共有742名僱員;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有錢又有技術的蘋果,在自動駕駛市場之爭中,當初懷揣著勢在必得的野心。
此外,“泰坦”團隊臥虎藏龍,蘋果挖來了各大車企的大牛,組成了最強“造車者”聯盟。
David Nelson——前特斯拉機械工程經理
John Ireland——前特斯拉資深動力系統測試工程師
Jonathan Cohen——前Nvidia Drive NX deep learning總監
Jaime Waydo——前谷歌Waymo系統工程負責人
Sanjai Massey——前福特聯網與自動駕駛工程師
Lauren Ciminera——前特斯拉招聘官
Chris Porritt——前特斯拉副總裁(曾在路虎、阿斯頓馬丁工作過)
Doug Betts——前克萊斯勒集團資深副總裁
……
雖然滿懷雄心壯志,但最開始蘋果對造車計劃一直三緘其口,直到2017年庫克才首度公開承認蘋果公司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背後的“自動系統”。
同年,蘋果拿到了加州的自動駕駛測試執照。根據加州汽車管理局(DMV)在2019年公佈的資料顯示,蘋果有69輛汽車和143名司機。
另外,自“泰坦”專案成立至今,蘋果在汽車上的專利申請一直未斷過。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申請了近百件汽車專利,涵蓋了充電、自動駕駛、AR導航、生物識別、智慧硬體、車外互動電動汽車、車載系統、車身結構最佳化、安全保障等,可以說涵蓋了造車的核心領域。
總而言之,有錢又有才的蘋果在造車這件事上,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而,就在外界翹首以盼蘋果拿出顛覆時代的汽車產品時,“泰坦計劃”卻頻頻傳來噩耗。
最初進軍汽車行業之際,蘋果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個能夠像iPhone一樣顛覆時代的汽車產品。但在汽車領域,缺少一個富士康,這種兼顧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的代工廠。
大量關鍵tier1零部件,比如特斯拉使用的 18650 和 2170 鋰電池,基本都由廠家自產自用,並非有錢就能買到。
庫克的看家立命的本領是供應鏈管理,而建立工廠並非蘋果的強項。種種現實問題,令“泰坦計劃”不得不擱淺。
最先傳來的噩耗是“技術太爛”。
2018年,美國加州車管所(DMV)公佈的《2018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披露了達到標準的48家自動駕駛路測單位。蘋果以平均每行駛1.1英里就需要有人工接管而成為了資料排行榜的“吊車尾”。
做慣了優等生的蘋果第一次成為被群嘲物件,“泰坦計劃”開始被外界唱衰。
傳來了第二個噩耗是:錢不夠了,工程師們慘遭“內部最佳化”。
造車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即使是像蘋果這樣財大氣粗的巨頭,也有捉襟見肘的時刻。2019年初,蘋果釋出的財報顯示,2018年四季度季營收為8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尤其是蘋果的大中華地區收入環比減少27%,iPhone收入同比下降15%。
在企業收益下降時,一個不斷燒錢而且技術落後的部門,必然首先慘遭淘汰。蘋果自動駕駛部門就是這樣一個部門。
隨後,“泰坦”宣佈共計裁員190人。而與以往裁員不同的是,蘋果此次次裁掉的190人大都是關鍵的工程師。其中,38名是工程專案經理,33名是硬體工程師,31名是產品設計工程師,其餘22名是軟體工程師。
在遭遇各種挫折之後,蘋果開始逐漸改變策略,不再一意孤行造車,而是開始由“硬”變“軟”。
其一,自動駕駛系統,及相關軟硬體的研發;
其二,自動駕駛汽車,及其配套服務的開發。
其最終目標,可能還是帶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整車。
蘋果自動駕駛汽車要來了
在自動駕駛汽車上,蘋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與它同時期推出的其他自動駕駛專案,目前都已經步入正軌。不過好在一切都不算晚,蘋果自動駕駛汽車也即將面世。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將目標鎖定在2024年生產一款自動駕駛乘用車,並將於2021年第三季度釋出,比原計劃提前兩年。
據悉,供應鏈正準備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蘋果汽車的零部件生產,因應蘋果汽車備貨需求,和大、貿聯等大廠已全面爆單。
不過,還有訊息稱,蘋果仍將依靠代工廠來製造汽車,而自己則專注於研發自動駕駛系統。這種做法“很蘋果”!
蘋果目前正在對全新的汽車產品進行測試,據稱蘋果在加州已經秘密上路測試了數十輛原型車。
除了汽車外,蘋果還曝光了一項自研的突破性電池技術,據悉堪稱電池界的iPhone。
這一電池技術正是蘋果“造車”策略的核心,它有望“極大的”降低電池成本,同時增加車輛續航。
蘋果計劃採用一種獨特的單體(monocell)電池設計,讓所有電芯直接融合到一起,從而消除傳統電池組各個電芯之間存在的空間浪費。這樣一來,在同等空間內,就能用上更多的電池材料,實現更大的續航。
在電池材料的選擇上,該報道稱,蘋果在考慮使用磷酸鐵鋰。這也是目前國產特斯拉Model 3入門款電池所使用的材料,它的天然具備比三元鋰電池等其他鋰離子電池更好的安全性,更不容易出現熱失控。
蘋果造車,我們在期待什麼?
至於,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能否革新交通,產生顛覆性影響,就目前獲悉的寥寥無幾的資訊來說,還不好下定論。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留給自動駕駛的時間不多了,資本市場的耐心也即將被耗盡。
自動駕駛汽車這個概念被提了十餘年,大量資本湧入該行業,然而目前依然未實現落地。即便是行業領頭羊Waymo也還在摸爬滾打,美國打車巨頭Uber已率先舉白旗,不久前剛以40億美元賣掉自動駕駛部門。
而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市值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公司,蘋果這隻大鱷是具有改造世界基因的一家科技公司。
iPhone推出13年,改變了這個世界原有智慧手機的模樣;iPad推出10年,完成了對筆記本才是生產力工具的挑戰;AirPods推出4年,風靡全球。
因此,當蘋果宣佈進軍汽車界,外界自然而然將歷史的重擔壓在了蘋果身上,希望蘋果汽車可以再一次顛覆世界。那麼蘋果是否能再次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一切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