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惨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因为洪武年间的几次大规模北伐,和永乐年间的几次大战,北方游牧民族,本已被明朝军队打得一蹶不振。
但是在土木堡一役当中,成祖朱棣留下的京城三大营,被瓦剌部尽数歼灭。明朝军力,自此有顶点滑落。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再没能恢复朱棣时期的强大军事力量。在此之后,北方游牧民间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恢复,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
但是,在感慨历史往事的同时,我们也不禁会有一个疑问。
土木堡之变,之所以会发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过于昏聩,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而朱祁镇之所以会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朱祁镇少年即位,老爹朱瞻基英年早逝,让朱祁镇的教育有所缺失。
那么,如果明宣宗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土木堡之变还会发生吗?
相比直接促成土木堡之变,被后人广为诟病的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明君。
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炽,共在位十一年。这十一年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作仁宣盛世。在这其中,明仁宗只在位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
相比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之类的年份,仁宣盛世往往不那么引人注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段时间太短。但实际上,这段历史,却是古代中国少有的最太平的年代。仁宣盛世,上承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永乐一朝,明王朝强大到了顶点,彻底打服了北方游牧民族。而到了仁宣盛世的这十一年,已经极少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堪称国泰民安。
国家实力雄厚,政治相对清明,在位的皇帝又不作死(朱瞻基最大的爱好也就是斗个蛐蛐),在古代封建社会,已经不能更好了。
除了爷爷和老爹留下雄厚的家底外,明宣宗朱瞻基,本人也是出了名的贤明。当初他爷爷朱棣在考虑立储的时候,曾经在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之所以选择了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解缙说了一句‘好圣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才能顺利即位,当上皇帝。
而从后来明宣宗在位的十年来看,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爷爷朱棣的期望。整个宣德一朝,重用三杨,提拔了一大堆治世能臣。
和很多人印象中想的不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其实是一次偶然事件。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明朝其实正处于一个非常强大的时期。虽然朱祁镇少年即位,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但是,几位前辈给他留下的家底,实在是太厚了。
永乐一朝,朱棣五次北伐,将原本叱咤欧亚大陆的黄金家族,打得烟消云散。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也分裂成多个小部落。到了他爷爷老爹在位的时候,国家又开始休养生息,积攒了非常厚实的国力。
仅仅可明确考证到的数据,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明朝当时的常备军队,能够马上投入战斗的,就至少有一百五十万人以上。而这其中,成祖朱棣留下的京城三大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总数接近三十万人。
相比之下,北方的邻居们,当时就显得太过弱小了。
因为朱棣一朝杀的太狠,所以即便过了二十多年以后,北方草原当时仍是处于分裂的状态。就算是最强大的瓦剌部族,实力其实也很弱。能调集来三万士兵,就已经是下了血本了。而在土木堡一役之前,瓦剌部也是强大的明王朝俯首称臣,根本不敢有别的心思。
而土木堡之变,之所以会发生,其实只是源于一件小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向明朝进行朝贡。当时瓦剌部掌权的,是太师也先。也先在这次朝贡当中,谎报的贡品数目,想要多换点东西回去。而当时掌权的太监王振不肯给,于是双方就起了争执。多说一句,在明朝的时候,所谓的朝贡,除了是周边国家表示敬服的一种手段外,更是一种贸易的形式。
说白了,土木堡之变的导火索,其实就是一场简单的贸易纠纷。
为了让明王朝同意自己的贸易请求,也先同志当然要做点什么。他选择的,是带着兵马,骚扰一下明朝的边境。这个行动放在今天,大致可以理解为进行军事演习,示威一下。
但是,王振不干了。
王振虽然是一个太监,但是却志向远大。总是想着和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一样,踏平北方,建立军功。本来就找不到出兵的理由,这一下,正好有了机会。于是王振便鼓动皇帝朱祁镇,出动大军,打算踏平瓦剌。
而在当时,瓦剌听说明朝出兵的时候,第一反应
不是打,而是赶紧跑。毕竟,成祖朱棣去世也才不过二十年,当年的杀戮,很多瓦剌人还记在心里。
但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就坏在了这个王振身上。
王振本人是个太监,虽然志向远大,但其实根本不会指挥军队。所以,在土木堡一战当中,明军的指挥堪称一塌糊涂,简直还不如没有指挥。
正是因为高层的指挥混乱,导致最后也先用仅仅两万人,便在土木堡一代,围住了二十多万明军。最后不但全歼明军,而且还俘虏了皇帝朱祁镇。
客观来说,土木堡之变,原本是可以被避免的。如果朱瞻基还在,估计打死也不会玩这种草率的御驾亲征,更不会打得这么混乱。那么土木堡之变,当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朱瞻基仅仅在位十年,死时只有36岁。所以朱祁镇即位的时候,更是只有九岁而已。
问题就在这里了。
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帝王,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而在这些教育当中,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得自上一位皇帝的口传心授,至少老爹得把自己当皇帝的一些经验,全都告诉你吧?
但朱祁镇没有。
正是因为即位过早,导致朱祁镇从小生活在皇宫里,能接触的,除了大臣和后宫的女人们以外,最多的就是太监。
太监和后宫的女人们,可以教朱祁镇文化,但是却不能教他如何治国;大臣们可以帮他治理政务,却不能告诉他怎么当皇帝。
所以,朱祁镇严重缺乏自知之明,而且也没有那么大的帝王之才。
而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朱祁镇仅仅只有23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辅佐他长大的皇祖母张太后已经去世,朝中依仗的三杨,也早就或死或离。在这种情况下,被身边的王振一蛊惑,朱祁镇既羡慕先辈的丰功伟绩,又没有自知之明,当然会同意这次亲征了。
如果朱瞻基不死的话,以他的才能和贤明,绝对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帝王教育。这样的话,等到朱祁镇即位后,自然也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所以,朱瞻基若是不死,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发生。而强大的明王朝,也不会由盛转衰,失去往日的荣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