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有个有趣的朝代,中国历史上,除了明朝有长达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之外,其他朝代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这么久不上朝,不然早就改朝换代了,而且明朝不止一个皇帝这样,而是两个,他们是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嘉靖皇帝不说了,来了解一下万历皇帝这位后期的帝王。万历皇帝,也称明神宗,叫朱翊钧。万历是明神宗在位年号,也是明朝皇帝中,年号使用最长的,长达48年。
公元1572年,明穆宗驾崩,朱翊钧登基,年仅9岁。说来也巧,一心有抱负的张居正,成了当时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一心想为明朝改革,改掉明朝的弊端,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掌握着朝中大权。
在张居正辅政十年间,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涉及到财政、制度、军事等方面。这十年,明朝出现中兴局面,在明朝末年也是难得。中国也在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可惜,张居正一死就中断了,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真正掌握大权。
但是,没有张居正的存在,明神宗并没有继续解决明朝末期存在的问题。明神宗中后期,出现了怠政状态。由于明神宗沉迷于酒色,对朝中大事并不感兴趣,这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前十年,张居正的存在,他被管的太严,张居正死后,他就堕落、放纵自己,把失去的给弥补回来。
什么时候明神宗不早朝的?这得从明朝的国本之争开始说起。国本之争是明神宗时期,围绕立太子而发生的争吵,当时明神宗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的,但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他们坚持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由于明神宗宠爱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他就想立朱常洵。但由于文官集团的庞大,明神宗争不过他们,这件事长达十余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封为太子。但朱常洵并没有离开京城,到外地就任藩王,根据明朝祖训,当太子确立后,其他皇子就会封为藩王,离开京城。
朱常洵不愿意离开京城,一是对太子之位还有抱有希望,二是对郑贵妃的舍不得。由于明神宗的宠爱,大臣们也不敢说什么,直到爆发了梃击案,矛头直指郑贵妃,福王朱常洵不得不离开京城就任藩王。
就是这样,围绕国本之争,明神宗朱翊钧和明朝这帮大臣结下了矛盾。从1587年开始,明神宗以不上朝作为对文官集团的报复,张居正死后初期,他对朝政还有点感兴趣。1587年,明神宗就一直在宫内,仅处理一些大事,早朝偶尔还能看到他,到1588年,直接不上朝。
虽说明神宗不上朝,但他对国家大事还是关注的,其中万历三大征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关于明神宗朱翊钧不上朝的原因很多。而关于明神宗这么多年的不上朝,难道他不怕改朝换代吗?没有皇上主持的早朝,明朝又是如何运转的?
关于改朝换代,在万历时期,是不会发生的,他的两个哥哥早就死咯,而且他掌控者整个朝廷,谁敢来造反?他同母的弟弟朱翊镠更不会。因此,在不上朝期间,也不会有人来造反,毕竟万历三大征的功绩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明神宗不上朝时期,明朝时如何运转的?首先要理解明朝的制度,明朝的制度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之前,皇帝之下设置了中书省等,首席官职是宰相或丞相,那时候的宰相权力很大。朱元璋在1380年,废除了中书省,丞相职位也就没有了。
之后设立四辅官辅佐政事,1382年七月,这一制度又被废,直到朱棣时期,这制度又被启用,内阁制度开始沿用。一开始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充当“传旨当笔”,皇上说什么,他们就照写什么,内阁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开始慢慢有了实权,一些奏章上,内阁大臣可以写自己的意见。之后权力越来越大,明世宗时,内阁的地位已经超越吏、户、礼、工、刑、兵六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的内阁成了明朝中央最高的决策机构。
而内阁有四位大臣,其中首辅就是四个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内阁的权利都是政治的产物,只因政治的需要。嘉靖、隆庆、万历初期,首辅和次辅界线严格,而整个内阁才是管理整个天下的机构。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皇帝在,许多事情内阁大臣也可以决定。而且在明朝,皇权制度是管的最严的,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效忠皇帝的,有谋反之心的人,肯定会死的很快。大明帝国的运转中心是围绕皇帝,内阁作为皇帝之下的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它是整个帝国的运转中心,除了不能任命人事,等少数越过皇权之外的事情,其他的他们全都可以涉及。
当时内阁缺人,由于明神宗不任命谁上位,最终在推荐人的事情上,爆发了东林党争,最后东林党和阉党争权夺利越来越严重,最后成导致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而有了内阁制度,明朝的封建制度达到了高峰,从明朝276的时间里,没有一个皇帝的权利被架空,这就是封建制度达到了新的里程碑,多个制度下监控整个朝廷。当然明神宗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朝政,大事都会关注,其他一般的事情,他就懒得批注。而内阁制度是明朝的运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