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杜甫一生創作一千五百多首詩歌,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唐朝傳世詩作產量最高的詩人,每個人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然而相信大多數人都一定聽過這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然而這就是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詩。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江南逢李龜年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詩中最有韻味、最富情致的一首名篇,開頭的前兩句表達的是詩人在回憶過去時日中與李龜年的交往,並傳遞了詩人對於開元早年時期國家社會鼎盛的眷戀。而後面兩句表達的則是杜甫對於國家逐漸蕭條衰落,藝人們不幸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深切感慨。詩文中杜甫感嘆今時,追戀往昔,時過境遷,今朝不同往日,年華流逝,人情冷暖,團聚終有離散,人世滄桑,在這二十八年中遭遇世事鉅變,一幕幕在眼前一一浮現。

該詩是杜甫對於當年的著名樂師李龜年的追憶,詩人表達的大意為:當年時常在岐王宅中欣賞你的表演,也曾於崔九堂前屢次讚歎你的藝術。真是萬萬沒有想到,於此風光一派美好的江南地區,竟能有機會與你這位舊日老熟人偶遇,又恰逢落花的好時節。

該詩言語上極其簡單平易,讀起來卻意味深長,藴含詩人心中所回憶的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流露出杜甫身在亂世,人生飄零的孤寂感。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作為我國唐朝時期鼎鼎大名的傑出詩人,名垂千古,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如同李白被稱為詩仙一樣,杜甫也被後世尊稱為“詩聖”,那麼它的這個名號究竟是如何得來的呢?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杜甫 塑像

杜甫“詩聖”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鬱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藴,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迴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後人以“詩聖”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於富足的士家,但生活並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儘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盪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

關於杜甫的古詩

杜甫生平作詩一千五百多首,是唐代詩人中流傳下來的詩最多的,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佳作,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於其中年所作詩歌風格大多沉鬱憂慮,心繫國民,且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因此他的詩被稱作“詩史”。其中尤為著名的是他的三吏三別,流傳甚廣,意味深長。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六首詩作,其中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而三別則分別是《新婚別》、《無家別》、以及《垂老別》,在這幾部作品中,杜甫深刻地表達出了民生疾苦以及自己身處亂世中漂離遊蕩的孤寂,流露了詩人對於在戰亂中飽受摧殘的人民百姓的同情與痛心。

其中《新安吏》前半篇講述的是部隊抓兵以及親人分別的悲情場面,而後半篇則大轉筆鋒開始對人民進行勸導,表達了詩人渴望結束戰爭迴歸和平的心願。《石壕吏》寫出了官兵趁着半夜到村中強行抓人蔘軍,甚至連年老的婦人都不放過,揭露了兵役制度以及官兵差吏的殘暴,表達了對於戰亂中的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潼關吏》則是借潼關之險表達對於桃林戰敗的痛惜,並希望將士們能依靠天險保衞長安。

然而《新婚別》講述的是一對夫妻在新婚之時離別的場面,刻畫了深明大義的妻子形象;《無家別》敍述了一個兵敗還鄉結果無家可歸、最終再次復徵的軍人形象,反映了戰爭災區的荒涼;而《垂老別》則是一堆暮年老翁因徵兵與老伴離別的場面,反映了戰爭的無情以及統治者的殘忍。

這“三吏三別”系列組詩將杜甫的愛國衷誠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顆渴望和平以及關懷百姓的心,直至如今還深深地感染着後人。


 

月圓杜甫

《月圓》是杜甫於大曆元年秋季流離於夔州時所寫,全詩從頭到尾一直在描寫月亮,隨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遠開闊卻清涼冷寂,表達了詩人在直面明月時的孤寂以及對於遙遠親信的真摯思念。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圓月 杜甫

詩文的大意,孤零零掛在天上的圓月正好對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門外閃閃跳動。綿延浮動的金色江波在時刻不停地保持跳動,牀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裏高高懸起一輪明月,照射着人煙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潔,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時此刻,家中的松樹正是開得茂盛之時,彷彿還能聞到家鄉的桂花香。在這麼明亮純淨的夜裏,唯獨希望能夠與千萬裏天涯之外的親人們共沐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這首《月圓》,首聯從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門外的月光等多個不同的視角,通過描寫圓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襯得其它事物閃閃跳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的圓月。而頷聯寫的是,起初在樓上眺望江中月光,後又從江波轉寫照進屋裏的月色。頸聯中,詩人的視角又從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後的尾聯中,詩人通過眼前的月光遙想到遠隔千里的親人們,表示了十分渴望與其團聚一同賞月的意願。杜甫在這首詩中流露出獨自賞月的孤單,並通過遙遠的月亮來寄託自己濃厚的思鄉之情。

杜甫的茅草屋

杜甫年輕時一直心繫國家,曾抱負宏偉,以滿腹才學投奔國家,曾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是卻落選,而這並沒有打擊到杜甫,在他三十五歲的是因受到號召““通一藝者”到長安參加考試,但由於當時的鬧劇使得當時應試者全部落選,遂杜甫便奔走長安十年,不得重用。

杜甫茅草屋故居

後逢“安史之亂”長安被攻陷,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肅宗即位,杜甫欲前去獻力,遂隻身前往,不料被叛軍截獲,困至長安,後得以逃出長安,被任以左拾遺,後因觸怒唐肅宗被貶。同年年底,杜甫同唐肅宗返京,因羣臣鬥爭被外調,杜甫對朝政腐敗深感失望,遂辭官而去。

於是杜甫帶着家眷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後至成都,得好友相助,於公元761年時,杜甫一家得親友相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上築起一座茅草屋,居住於此,這裏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杜甫草堂。

好不容易杜甫一家有了可以暫避風雨的茅草屋,不料八月時大風颳大雨下,於是屋漏牀濕難以入眠,因此杜甫感慨自己的遭遇,便有了這千古名詩流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在這茅草屋中居住的四年時光中便,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而這個茅草屋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3 字。

轉載請註明: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名句膾炙人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