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在幼兒園時期 孩子最應該學到什麼?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經典

  因為本人在香港某名校當過 3 年幼兒園老師,因此對這個問題體會比較深。對於小朋友需要在幼兒園階段學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從普遍的、理論性的方面來回答,所謂的什麼知情意的發展之類的,而忽略了小朋友成長的最主要的問題: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社會期望他在 6 歲的時候擁有什麼特徵?很多人會看着所謂的西方研究,哇,小朋友要自由,小朋友不能學太多學業知識……沒錯,這些放在西方社會背景中,確實無懈可擊。但是,這是在中國,小朋友要讀個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長大了要跟十多億人競爭。


 

  那麼,在幼兒階段,小朋友要學什麼?

  我記得在我讀 master 的第一堂課,我們就要探討這個問題。導師拋出一個“後現代主義”,教育要面向後現代。什麼是後現代?一棟大廈修得又高又直,叫現代化;一棟大廈修得不高,但是奇形怪狀,就叫後現代。也就是説,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為了讓兒童成為大家所期待的又高又直,而是要奇形怪狀,有自己的特點。建築的形狀和功能性是不矛盾的,優秀的設計師可以設計出漂亮的獨特形狀,並且將功能最大化開發,比如貝聿銘的建築,就是典型的後現代化風格。如果説,兒童的性格、愛好等是建築的外形,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功能性。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內容,而是用什麼方法來引導兒童學習。因為兒童最開始習得的這些學習方法,會影響其餘後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坊間很多磚家叫獸號稱不要兒童背詩詞啊,做數學題呀之類的,我覺得這些都是避重就輕。如果方法得當,兒童可以在背唐詩宋詞的時候,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可以教兒童認識方位詞,上下里外,可以認識鳥類,用其他鳥類名詞來替換“黃鸝”“白鷺”,引出對大自然中雪山的認識,進而比較雪山和其他山的區別,一起探索“為什麼雪山的雪不融化?”這又引出自然科學方面的興趣。還有交通工具“船”,可以通過問小朋友“為什麼古代人去很遠的地方不坐飛機、汽車?”引出他們對交通工具選擇的瞭解和認識。唐詩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畫面感,但是又不會侷限兒童的想象力,可以讓兒童自由作畫,自己增加或者減少詩詞內容畫一幅畫,並給小夥伴或者父母介紹自己的畫。所以,教學內容,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學方法,尤其是成人引導兒童思考的提問技術(inquiry skills)。

  又比如説數學。數學在學前教育時期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的數學能力可以培養,在 6 歲後因為形成思維模式,所以會影響兒童後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很多人會覺得數學成績不重要,但是研究顯示,數學能力影響成人後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因為數學能力是顯示出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等。而 6 歲之前,數學的思維是可以培養的。早期數學能力的培養,更多是從認知發展上的進行培養,主要是以建立數學概念。比如,2 歲時期進行的顏色、形狀的分類和配對,3 歲時期進行相同物料的分類和 pattern 的規律總結,4 歲時期進行數的規律的探索,5 歲進行的簡單運算等等。數學最難培養的地方是因為數學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靠兒童自身摸索出來的,而不是成人能夠主動改變的。但是成人的作用也很大,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讓兒童到達形成自己思維的點。

  除了課程上面的學習,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上面的培養都很重要。以我曾工作的幼兒園舉例,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是 2 歲入學,四個年級,課程設計是經過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修訂,為我們學校寫教學指南的是 Opper.S, 港大的老教授,皮亞傑的學生。在我們學校,2 歲小朋友入學,首先學習的是自理,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鞋、自己收自己的東西等。不要覺得 2 歲小朋友太小,要相信小朋友,鼓勵他們,他們就能慢慢做到。好習慣是從一開始培養的。在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過程中,增加了小朋友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當然,這對幼教的耐心和專業度要求高。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要教育小朋友學會互相幫助、感恩和分享。香港媒體稱我們學校是貴族學校,我一直沒有覺得過,因為小朋友很樸實,家長也沒什麼架子。直到有一次,我在遊樂場看小朋友玩,一個小朋友跑的時候不小心跌倒了,她還沒爬起來,旁邊一個小朋友馬上跑來把她扶起來,另外一個小朋友已經撕下衞生紙跑過來給她擦身上了。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學校果然很貴族。具體的這些發展項目可以參考香港教育局頒佈的 Performance Indicators,有中文版,裏面精確到每一項。個人覺得比國內教育部頒發的那個 3-6 歲兒童發展指南要細緻。下載地址:表現指標(學前機構)

  其實我覺得把小朋友的每個方面的發展分開來看,是很不科學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際上幼兒課程的主導理念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Curriculum (DAP/DAC)被很多學者所質疑。因為小朋友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開來。在學習剪紙的同時,可以鍛鍊小肌肉,可以鍛鍊眼手協調性,可以鍛鍊注意力,可以鍛鍊審美,如果剪得漂亮,可以跟同學炫耀一下,又鍛鍊語文能力了,要是剪得仔細,會比對老師給出的模板,在比對的時候,看是長是短,數學思維可以得到鍛鍊。能説,這個活動中,每種能力佔到的比例是多少嗎?當然不能,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在培養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時候,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思維發展。比如,中午吃飯,請小朋友吃完飯自己收碗,把勺子放在勺子籃裏面,碗放一起,杯子放在杯子處,對於 2-3 歲的小朋友,這就是在訓練歸類。

  幼兒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適應社會環境。在所有的研究裏面,都會加很重要的詞語來界定研究,就是“Social context”。這個單詞的意思是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其實我覺得就是社會的階段性特徵,更簡單地解釋就是在社會環境中的承上啓下。美國有美國的社會特徵,歐洲有歐洲的社會特徵,中國也有中國的國情。美國的教育可以借鑑,但是必須要適應中國的情況,不然是死路一條。坊間很多磚家叫獸就放幾篇美國的研究,來説明別人的教育方式有多好。這些教育方式,放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就不適應。培養出來的兒童就不能適應中國的情況。 而這個 context 還有另一個指向就是上下性。我們以前小時候的學習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放在現在的兒童身上,也不一定適合。因為現在的小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因為小時候每天父母給我們 1 塊錢,我們現在也用這樣的方式來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social conetxt 在香港被重視得很明顯,那些最頂級的富豪家族,李家呀,鄭家啊,霍家啊,何家啊,他們的小朋友全部入讀本地幼兒園,本地小學和中學,像男女拔萃、聖保祿學校、聖保祿男女學校,而不是所謂的國際學校。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所謂的扼殺創造性之類的,而是它給予兒童的選擇性太單一了。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只有一個模式:不停地競爭競爭競爭。你也許會説,我教育兒童快樂學習。但是,兒童升學或者工作,所面臨的還是各種競爭,因為社會環境就是如此。教育並不是説憑一個家庭、一個教師或者一間學校就可以改變,而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塑造一個至少不是病態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