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早年不得志 杜甫晚年過得怎樣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經典

杜甫晚年

杜甫早年不得志,客居長安十年卻不得器重,晚年的杜甫更是貧寒悽苦,不僅身處戰亂不得志,且家困不已,其幼子也因此餓死。故杜甫晚年的生活經歷豐富,也致使他的詩歌成就達到頂峯。

杜甫雕像

在杜甫四五十歲的時候,逢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混亂不已,百姓民不聊生,杜甫被困長安,此期間寫下不少詩歌描述當時敗軍不斷的事蹟以此表述杜甫自己欲助不能的心境。後得以逃困而出當了左拾遺,但因其直諫而被貶。

杜甫在被貶途中得以回鄉探親,途中所見百姓死傷於戰亂,統治者加倍的剝削,甚感心寒遂作下“三吏三別”。於是杜甫對朝廷甚是失望,辭官而去,與家人在成都之地建草屋而居,算是過上安穩的日子,而依舊屋破家貧困苦。這期間杜甫寫下不少感時傷懷的詩歌以此來描述自己的現狀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後逢叛亂,杜甫不得已流浪避戰亂,於是生活變得更加艱苦,雖一直有友人支助,但是杜甫向來不願受他人施捨,遂杜甫所生疾病癒加的重。在杜甫五十二歲時,在梓州聽聞朝廷官員順利收復河南河北,杜甫十分開心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這杜甫晚年這是一首最歡樂的詩歌了。

隨着杜甫病情的加重,居無定所,在其生前幾乎是在船上度過的,逝世前所寫的最後一首詩為《風疾舟中扶枕書懷》,杜甫一生都在為朝廷擔憂,最後在船上病逝。

杜甫妻子

杜甫的妻子為楊氏,史料中並沒有關於楊氏的具體記載,遂我們並不知道楊氏的全名,只知其為弘農縣少卿楊怡的女兒,在當時杜甫與楊氏兩家門當户對,楊氏比杜甫小了十來歲。

杜甫畫像

杜甫在三十歲的時候暫停了漫遊,回家迎娶了楊氏,他雖為詩聖但並沒有用過多筆墨描繪其妻。而我們從杜甫詩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楊氏乃為賢妻良母,是個賢惠聰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後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拋棄,相濡以沫。

據資料可知楊氏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們的幼子因飢餓夭折。楊氏乃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杜甫一心報國,只能留下妻子離去,當時逢“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便將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則北上。楊氏便只能獨自在那貧困的條件下撫養他們的孩子,一邊等着杜甫安全歸來。

在杜甫詩《北征》中描繪的是杜甫回家探親的所見聞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寫道:“妻子衣百結”、“牀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楊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時日生活極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寫道:“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表明戰亂中楊氏無時不在思念杜甫,兩人得以相見,竟然以為是在做夢。

而《北征》也曾描繪楊氏得知杜甫即將回來,可以打扮一番,而他們的兩個小女兒也學者媽媽的模樣打扮,將臉蛋塗的亂七八糟,可見他們在此當時的條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後杜甫病逝,楊氏因無力下葬,便將棺材置於嶽州,帶着孩子們回洛陽,之後不久便去世,後得子孫將他們合葬在故土。

杜甫的詩風

杜甫所作之詩皆與其生活經歷有關,從早年的偉大抱負,熱愛這大好河山到晚年身處戰亂,所見艱苦之狀等豐富經歷皆是他創作的源泉,且杜甫的詩集很真實的展現了戰火中整個唐朝的轉變,也很好的反映出廣大人民深受戰爭的摧毀所忍受的痛苦,因此其詩也被後人稱為是“詩史”。

杜甫雕像

杜甫所寫之詩在藝術上風格多著,最特別的是杜甫的詩是社會現實和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這樣便使得思想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使其詩能夠“知其人,論其世”,因此在藝術方面能夠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詩風時而雄壯時而沉鬱時而瑰麗時而質樸,他十分擅長轉變風格創作,因而開創了新樂府詩體,為後人稱歎。杜甫的詩體多為律詩,他選詞精煉和諧,為人少言寡語,其詩也言簡意賅,頗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態。

而他的詩歌語言和整體結構不會單一多變化,因而其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多以借物喻人,賦比興的創作風格來體現自己的情感寄託。杜詩中多以戰爭為題材,不僅表現出杜甫對朝廷窮兵黷武的反對,還有對勇於作戰的士兵的讚揚,也有對深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杜詩對戰爭的描述有多種角度和手法,讚揚和批判的態度很是鮮明。

杜詩在杜甫晚年成就愈高,其豐富經歷加上不凡的藝術手段使其造就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對杜甫的評價

杜甫是唐朝的大詩人,所寫之詩銜接了盛唐至中唐的過度時期,從他個人經歷乃至國家大義無一不體現出杜甫對人生抱負的變化和一顆忠君憂國的執念。杜甫所寫之詩包含着生動的形象和熱切的情懷,更有擔憂的愁緒,展現了這個過渡時期的重大的變化。

杜甫雕像

杜甫因此被稱為是詩聖,和李白合稱為“李杜”,而他所寫之詩更是給後人還有留下深遠的影響,因此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對戰亂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對黑暗腐朽的政治風氣給予批判,他甚至願意為了改變這個現象而犧牲自己,故其詩一直貫通憂國憂民的主線,可見其偉大之處。

杜甫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很是熱愛,他前期所作之詩皆是他偉大的抱負和對大好河山的描繪,他十分嫉惡如仇,熱愛人民,所以他詩歌的穿鑿有着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唐代著名詩人對杜甫的評價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雖然杜甫在他生前並未受到很大的重視,其詩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廣,但是他卻在後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詩壇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風格。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可見杜甫所影響的程度之深,在我國曆史上村存留的影響之大。

杜甫是怎麼死的

杜甫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曾一心為官報效國家,但仕途坎坷屢不受用,後期因戰亂不斷,體會到人間疾苦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

杜甫畫像

杜甫是中國史上的偉大詩人,在詩壇方面的影響很是深遠,他所經歷的朝代從盛唐到中唐,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也豐富了他所寫詩歌的類型,他這段時間所寫詩歌不僅代表着他心境的變化也代表着歷史的變化,真實的反應了歷史事件。

而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因卻有很多種説法,畢竟年代過去這麼久,而資料記載也不多,現在得出的眾多死因也均是後人根據資料或者其他進行猜測的,但這同樣為我們對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幫助。

其中一個説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當時杜甫攜帶家人回衡州,路經湖南,因貧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後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經歷了兩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卧病在舟。有説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種説法杜甫為風疾而逝;更有專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詩句“我多長卿病”推斷出的。

另外的説法是杜甫在大熱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記載杜甫時受洪水之困,數日未進食,後德蹭數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據此認為是因熱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還有一種是認為杜甫為溺亡,這出自唐代李觀《杜詩補遺》中的一段話斷定的,但歸於想象,卻沒有什麼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