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個評論,讓我知道你看完後的感受
最走心的影視人物分析,最獨特的影評劇評交流
一分鐘讀歷史——西周篇
歷史上真是的姜太公,原來我們都錯了
講到這裏,也許有些人該着急了,前邊文王身邊的那麼多賢人義士都講了,姜太公呢?
這要從周文王的一次狩獵開始説起。話説有一天文王見春和景媚、柳舒花放、桃李爭妍、韶光正茂,便帶着散宜生等文武大臣外出狩獵。按照古人的習慣,文王在出外狩獵之前,總是要先佔卜一卦的,只是這次的卦辭説:“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在看到這個卦象後,文王叫來散宜生詢問卦象如何解釋,散宜生説: “此卦主大王之大吉兆,大王欲得棟樑之臣,大賢之客,不讓風后、伊尹之右。”文王將信將疑,但也在心中暗存着一絲期待就上路了。文王一行人一路打獵、一路暢談,不知不覺就到了渭河北岸,見此地芳草綿綿、嬌花嫋嫋,又有春風拂面,很是爽快舒暢,於是就在這裏歇歇腳,喝點水、吃點剛打來的獵物。
只聽得河中一夥漁人作歌:憶昔成湯掃桀時,十一徵兮自葛始。堂堂正大應天人,義旗一舉民安止。今經六百有餘年,祝綱恩波將歇息。懸肉為林酒作池,鹿台積血高千尺。內荒於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滄海客,洗耳不聽亡國音。日逐洪濤歌浩浩,夜觀星斗垂孤釣。孤釣不如天地寬,白頭俯仰天地老。
文王聽漁人唱完,對散宜生説:此歌韻度清奇,其中藏有故事啊,必定有大賢隱於此地。於是命辛甲把唱歌的漁人叫來問個明白,經過漁人的一説才知道,此歌是一老者所做,常在離此地三十里的河邊垂釣,乃東海許州人氏。此處省去一段不説……
文王領着眾人沿着河水走了約三十里路的地方,只見一老者背坐河邊,自言自語吟詩:“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為?五鳳鳴兮真主現,垂竿釣兮知我稀。”文王向前拱手行禮,便問老者姓甚名誰。老者回頭望見文王衣着不凡,心知必是名門望族之人,便起身回禮,兩廂交談起來,甚是投機。文王驚奇於老者對於天下大事的觀點,認為必是經世之才,大喜説:“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説:‘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説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尚為“太公望”)。”老者説:“老臣不才,但已經看透了天下形勢,有心為天下人民做些好事。我在渭水垂釣,並非釣魚,只是想釣賢明君主。大王不嫌老臣年老貧寒,兩次相訪,老臣一定捨生忘死,為大王效力。”呂尚接着分析了天下形勢,勸文王再進步積蓄力量,爭取民心,以待時機。文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請呂尚上車,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正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這位老者便是姜太公。關於歷史上傳説的那樣説姜太公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可惜不是很可信。我在前邊講的這段不完整的故事是仿照的《封神演義》裏的橋段,自然也是假的。
歷史上的姜太公,名尚,很有可能是出自姜姓呂氏的羌人部落,也可以叫呂尚。自周部族發端的那一刻起,姬姓和姜姓就聯合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兩姓相互結合,相互依賴。常常是姬姓的人做部落首領,姜姓的人女子就做部落的壓寨夫人(姜姓部落本來也是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化而來),兩姓的一男一女結為夫妻,共同治理周部族。在前文中提到的周始祖母姜嫄、季歷的母親太姜,包括周武王姬發的正妻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兒,以及後來西周時期多位天子的王后都是姜姓女子,而且,在後文中我們會不斷地有姜姓女子的出場。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武王統帥的伐紂大軍中,共有六個師,其中太師是姜太公,六師的長官之一呂他也是呂氏,説明在周的六師中,姜姓的呂氏一族就佔有不少的比重。所以説,姜太公不是被文王求賢給求來的,而是很有可能打小就跟在文王身邊歷練,最終練就了一身的文治武功,成為周朝成就霸王之業的重要輔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説道姜太公的歷史功績主要有三個:跟隨文王東征西討、輔佐周武王滅商、開創齊國。
在文王時,太公就已經跟隨文王東征西討,出謀劃策。當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時,散宜生、閎夭和姜尚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文王,文王才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文王從羑里脱身歸國後,按照太公計策,發佈“有亡荒閲“的律令,規定奴隸逃亡就搜逋,誰的奴隸歸誰,不準藏匿逃亡奴隸。該律令極大地保護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於是諸侯叛紂而往歸姬昌。後又討伐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也就是武王即位的第二年,武王即位後為籠絡人心,繼續沿用文王廟號),武王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尊稱太公為“師尚父”,帶兵東至孟津,一是進行演習,熟悉路程和地形,做好渡河北伐的準備,二是與諸侯約定會盟,共同渡河北伐。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不期而會)。諸侯們都説:“可以征伐商紂了。”武王説:“時機還不成熟,你們不知天命。”班師而還,與太公共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但武王畏懼商紂王的力量,戰戰兢兢,不敢前去應戰,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不得已而鼓起勇氣勉力一戰(老丈人為了女婿也算是肝腦塗地了)。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自焚而死。
按照太公的計策,武王立於社壇之上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向百姓發放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和囤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從此天下歸心,開始創造一個新時代。
周朝建立後,太公被封於齊,成為鎮壓東部夷人部落、開拓東部的主力。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太公簡政從俗、尊賢尚功的求實態度和創新精神,在當時宗周文化佔主導的情況下,獨樹一幟,並且成效顯著,以後歷代齊王多是遵循了這條路線。後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説:“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説,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説來説,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説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説,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説。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像姜太公這樣一位敢恨敢怒、大智大勇的人物,由於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面紗,使人們難以窺見其真實面貌。人們出於對英雄人物的敬畏,逐漸把一個有血有肉的姜太公塑造成一個奇人,甚至進一步神化,在《封神演義》中成為眾神之主、仙班之首。在民間,姜太公成為“太公在位,眾神迴避”的守護神。
本人蒐集先秦史書及相關資料(《史記》、《西周史-楊寬》、《詩經》),學習周朝歷史。並在儘量接近史實的基礎上,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描述歷史,定期為大家推送。如果您覺得有意思,請關注本號,歡迎交流互動、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