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汶祥刺馬案的最終結果如何 真相大白了嗎
張汶祥刺馬案結果
張汶祥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這一案件在當時的關注度非常的高,不僅僅老百姓非常的關注這一案件,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對這一案件的關注也超出了正常的範圍,這一案件在慈禧的關注之下,派出了清朝最得力的官員曾國藩前去審理,即使是這樣張汶祥刺馬案結果也遲遲不能得出,拖延時間長達一年多,堪稱罕見。
慈禧照片
張汶祥刺馬案結果到底是怎樣的呢?經過眾多的情商智商堪稱一流的清朝大員的輪班上陣審理,最終得出了結論,張汶祥屬於“漏網發逆”,並且“復通海盜”,於是張汶祥在1871年的十月被剖心挖肺而死,張汶祥的心肺都用來祭奠被其刺殺的馬新貽。這個結果張汶祥從刺殺馬新貽開始就已經預知了,張汶祥刺殺馬新貽之後沒有選擇逃跑,而是以一種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好漢精神束手就擒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可以預知了。但是這一結果從案發到結案竟然拖延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實在是一件奇事。
根據清朝的史書記載結合民間傳説,張汶祥刺馬案的結果遠遠不至於以剖心挖肺的酷刑殺死一個張汶祥那麼簡單。可以肯定的是湘軍是這次刺殺的幕後黑手。據説慈禧太后從這一案件發生之後開始裁撤湘軍,這使得依靠着湘軍的兵力和財力建立和維持的東南海防日益廢弛。由於東南海防的嚴重倒退和湘軍裁員導致東南地區國防力量的薄弱,清政府無法抵擋列強的侵略,於是頻頻與各國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逐漸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也可以説是張汶祥刺馬案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吧。
張汶祥刺馬案原因
張汶祥刺馬案是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刺殺朝廷封疆大吏的刑事案件,這一刑事案件可以説震驚了整個清廷,當時的最高權力擁有者慈禧太后曾經親自過問這個案件,因為張汶祥刺殺的這位封疆大吏名字叫做馬新貽,因此這一刑事案件被稱為“刺馬案”。張汶祥刺馬案原因撲朔迷離,眾説紛紜,讓人霧裏看花,看不明白。
張汶祥刺馬案劇照
張汶祥刺馬案原因官方的説法是張汶祥是太平天國運動漏網的餘孽,並且復通海盜,對於“剿匪”有功的馬新貽充滿了仇恨,於是出於報復心理殺死了馬新貽。
張汶祥刺馬案原因雖然在清政府的刻意掩蓋之下變得面目全非,但是大量的野史、筆記、小説、戲曲,卻將馬新貽被刺原委,一一公諸於眾。兩江總督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完全是是假報軍功,同時又巴結權貴才得來的。他在“剿匪”中被“土匪”俘虜,與“匪首”成了拜把兄弟,為了能夠讓這位把兄弟升官發財,讓自己有一個靠山,馬新貽的“土匪”把兄弟們幫着馬新貽導演了一幕馬新貽在“剿匪”戰鬥中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最終爬上兩江總督這個封疆大吏的寶座。
飛黃騰達以後,馬新貽做“匪”的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前來投靠。而馬新貽卻霸佔了拜把兄弟的妻室,又誘殺了自己的把兄弟。張汶祥就是投靠馬新貽的把兄弟之一,但是因為偶然的原因逃脱了馬新貽的魔掌,於是發誓一定要報復馬新貽,於是出現了張汶祥刺馬案。
而另一個關於張汶祥刺馬案原因的説法是,這個案子背後所隱藏着更大的政治軍事秘密,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秀全聚斂無數錢財,這筆財富最終被曾國藩收繳,但曾國藩上繳清政府的數額卻很少,而很多人都在傳説曾國藩有野心,鑑於此慈僖太后把曾國藩調離了江寧,之後召見了馬新貽,並且將其升為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慈禧的密旨授權下對湘軍的財政進行了調查。就在馬新貽馬上就能夠將一切弄清楚的時候,“刺馬”案就突然發生了。
張汶祥刺馬案疑點
張汶祥刺馬案發生在清朝同治年間,當時正是慈禧太后掌握最高權利的時候,張汶祥刺馬案被稱為清末的四大奇案之首,之所以成為四大奇案之首是因為張汶祥刺馬案疑點重重,案件發生之後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的態度是一個疑點,案件審理的時間之長是一個疑點,朝廷官員對這一案件的結案報告漏洞百出更是一個疑點。
慈禧太后
張汶祥刺馬案疑點之一:首先説張汶祥刺馬案發生之後慈禧的態度是怎麼值得懷疑的。慈禧太后在這一案件發生之後第一時間就予以了充分的關注,並且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干將,同時是朝廷封疆大吏的曾國藩前去審理這個案件,曾國藩是什麼人?是清政府的擎天之柱,是清政府的第一號的權臣。就是這樣慈禧仍然不放心,頻頻派出欽差大臣前去幫忙審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慈禧對張文祥刺馬案的關注實在是太過。
張汶祥刺馬案疑點之二:這是一個事實比較清楚的案件,張汶祥在刺殺馬新貽後並沒有逃跑,當場就被抓住了,抓住之後張汶祥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絲毫的避諱,唯一需要弄清楚的就是張汶祥刺殺馬新貽的動機,為了這一動機,清政府的很多高智慧高情商的官員一直審理了半年多才最終定案,給張汶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汶祥剖心挖肺祭奠馬新貽。
張汶祥刺馬案疑點之三:朝廷官員在審理張汶祥刺馬案的過程中幾次出了結案報告,這些結案報告一般人一眼看去就能發現漏洞百出,為什麼那些智商情商都很高的清政府官員卻可以將這個報告拿出手,並且上報慈禧呢?到底這一案件背後有什麼秘密?
總而言之,張汶祥刺馬案疑點重重,因為這些疑點的存在,張汶祥刺馬案被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張汶祥刺馬案與投名狀
投名狀是古代加入非法組織的時候需要做出的一種非法的保證,其來源是《水滸傳》中的林沖上山的時候被要求殺死一個人作為入夥的投名狀的典故。陳可辛導演在2007年拍攝了一部影片,片名就叫做《投名狀》,這部影片就取材於張汶祥刺馬案。所以張汶祥刺馬案與投名狀是故事原型與文藝作品的關係。
曾國藩畫像
歷史上的張汶祥刺馬案是一個驚天大案,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親自下令讓當時清朝的第一能臣曾國藩前去審理這一案件,並且在曾國藩臨行之前為曾國藩劃定了這次案件的基調,而這之後還不放心,一週之內多次派遣欽差大臣前去幫助曾國藩共同審理,這一案件的真相也撲朔迷離,真相在清政府的可以掩蓋之下讓人猶如霧裏看花,實在是看不清楚。於是關於張汶祥刺馬案文藝界的人士更是在案件還沒有結案的時候就創作出了很多個版本,對這一案件作出了自己的推測。不僅僅清朝的時候文藝工作者對張汶祥刺馬案特別的青睞,就是我們現代人對這一案件也充滿了興趣。現代取材於這一案件的文藝作品也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陳可辛導演的《投名狀》。
張汶祥刺馬案與投名狀的關係是故事原型與文藝作品的關係,其實張汶祥案件本來就撲朔迷離,沒有人能夠説清楚這一案件到底是怎麼回事,正是因此這一案件才成為了清末四大奇案之首,而投名狀是根據這一案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是源於這一案件,又高於這一案件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