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何時開刀好?復旦腫瘤醫院研究得出新結論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健康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二科李心翔教授領銜團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證實,作為標準治療方案的“新輔助放化療後延遲手術”並不普遍適用於所有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研究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退縮不佳的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術前間隔時間越長,生存獲益越差;這部分患者應被及時篩選出來,以避免延遲手術。相關研究成果於日前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國際外科學》。

外科手術是腸癌患者獲得根治的重要手段。然而數據顯示,超過80%的腸癌患者在初診時已經處於進展期,無法直接手術。根據當前國際診治指南推薦,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後,需間隔5-12周後才能進行手術治療。

李心翔教授團隊在臨牀治療中發現部分腫瘤退縮不佳的患者可能因延遲手術增加切緣陽性和保肛失敗的風險,為此設立研究項目用以尋找臨牀依據。他們通過回顧性分析,納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0年至2018年期間收治的行新輔助放化療且術後病理證實腫瘤退縮分級為2-3(無退縮或輕微退縮)的522例直腸癌患者的資料,並根據手術間隔期(≤8周和>8周)分組。研究發現,長間隔期組的患者總生存期和無疾病生存期相比於短間隔期患者更短,短間隔期組和長間隔期組3年的無疾病生存率分別為75.6%和63.1%。

“這意味着,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退縮輕微或無退縮的局部晚期腸癌患者,術前間隔時間越長,生存獲益越差,”李心翔教授表示,“這部分患者應當被及時篩選出來,選用其他更為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腫瘤評估可以達到R0切除的標準,建議儘快行手術治療;無法達到R0切除的患者,則可考慮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聯合化療等方式行進一步的轉化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駱大葵博士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李心翔教授、李清國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