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想要除濕氣,中醫教你:先在飲食和日常上下功夫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健康

想要除濕氣,中醫教你:先在飲食和日常上下功夫

人的體內如果濕氣重,對健康的危害可不小。如果沒有及時引起重視,進行調理,就很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今天我給大家推薦幾個簡單除濕的好方法。

一、先從食療開始講起。

1、清熱祛濕粥

準備:赤小豆六錢,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四錢,燈芯花、川萆薢各二錢,赤茯苓三錢。

做法: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兩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作用:養成習慣趁熱服用,能夠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大便乾結的人不建議用。

2、健脾祛濕湯

準備:蜜棗、赤小豆、生薑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適量,瘦肉六兩。

做法:將瘦肉飛水後與各湯料及六湯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內。煲約兩小時,加適量鹽調味。

作用: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的能力。

以上這兩個方子,一般夏秋兩季常用,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但其實濕氣滯留在體內,是不分哪個季節的。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人往往會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問題。

所以,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温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温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鬆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一、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適當的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二、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這種東西一定要少吃。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三、避免潮濕的環境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

4. 水分攝取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