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這4個壞習慣,父母可別慣着!不改學習成績很難上去
李玫瑾教授是著名的育兒專家,是育兒方面的權威,且十分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和糾正,李教授在談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時曾説:“有些家長,他總是在該管教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好的行為習慣不易養成,但壞習慣總是在家長的忽視中,一點一滴積累,最終引起質變,“污染”孩子內心,給孩子的未來蒙上一層陰霾。
所謂“三歲看老,七歲看小”,也有科學證實了這一觀點,科學實驗證明: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期,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在這個成長階段,李教授表示:合格的父母在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時,不能姑息,該管要管,必要時該打就打!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捨不得管,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而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也曾説:教育上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雖然熊孩子好奇心強、精力旺盛,但其實他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視規則的熊孩子,因為無視、把規則視為兒戲,因此隨心所欲,甚至衝破法律底線。
孩子在兒時無視規則,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但當孩子長大步入社會的時候,就受到社會的鞭笞,被社會教做人。
“無規矩不成方圓”,且3歲半~6歲時,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惹人厭的熊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需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形成基礎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簡單的是非對錯,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有道德底線、遵守規則的人。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一定要嚴肅的對孩子説:“你不應該這麼做”,孩子不一定明白家長説的大道理,但孩子從家長的語氣中明白事情的嚴重程度,並讓孩子為此付出代價,孩子就會知道做錯了事,就要負責。
如今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愛,甚至是溺愛,溺愛常常出現在家裏的老人身上,隔輩親不是説説而已,恨不得把世界搬到孩子面前。
孩子在這種環境中,不可避免的養成驕縱的性格,想要説一不二,特別是當孩子進入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剛剛萌芽,所以常常會通過發脾氣、摔東西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如果意願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威脅父母的行為。
請家長們認識到這一點,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及時解救孩子,把“驕縱”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中,並記住這5個字“温柔而堅持”,意思是家長在原則問題上要堅持到底,但要温柔。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時,首先要幫助孩子平復心情,禁止“打罵”,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儘量滿足,但不合理的要求,堅持原則,決不能妥協,不能讓孩子得寸進尺,採取兒童易於接受的方式,慢慢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孩子做事磨蹭如果成為習慣,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半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孩子要花費兩個小時。
小時磨蹭不注意,長大必成拖延症,“拖延症”這個流行詞彙説的就是做事磨蹭這個壞習慣,請各位家長深知。
孩子磨蹭,不要催促,催促常常會適得其反,不如試試用鼓勵的方式,常對孩子説“你真棒!”、“我相信你能做到!”
幫助孩子認識時間,養成基礎的時間觀念,協助孩子制定時間表,提高效率,形成好習慣,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付出代價後,自然而然認識到磨蹭是不對的,從而改正。
當大人對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時,比如:“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而孩子不予理會,這時家長們應該注意了,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逐漸變得目中無人,且極有控制慾。
因為這樣傳遞下來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命令沒有關係。
請站在孩子面前,直視孩子提出要求,告訴孩子需要他做的事,這時需要注意,一定要孩子正視大人,並作出回應。
如果孩子在這時分神,請呼喚他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孩子不聽,請採取措施,告訴孩子不聽話的後果是什麼。
這裏的措施,可以採取懲罰,來讓孩子明白大人的話,不能不聽,或者採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正強化:獎勵需要行為,增加行為今後出現的概率;負強化:通過撤銷懲罰增加期望行為在今後的發生概率。
壞習慣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養成容易、改正難,且十分需要父母的幫助,因此,請家長們在壞習慣的萌芽時,“温柔而堅持”的幫助孩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