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泰山的主題意境突出一個“天”字……登南天門,仰視天上宮闕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休閒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遍山吐翠,百花爛漫;夏天,雲煙燎繞,氣象萬千;秋天,山蒼水湲,紅葉映天;冬天,山舞銀蛇,松柏傲雪。

泰山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隨季節天氣變化,自然景觀千姿百態,特別是在夏季,由於降雨豐沛,泰山頂經常籠罩在雲霧之中,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泰山雲霧,再加上蒼翠欲滴的松柏,給泰山的壯麗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俯瞰泰山南天門,欣賞泰山的宏偉景色吧~

南天門

雙峯夾峙彷彿天門自開

南天門坐北朝南,是一座城樓式建築,坐落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峯夾峙,彷彿天門自開。南天門又被稱做“三天門”,這是因為道家講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每三重天設一道門,第一道門是一天門,第二道門是中天門,第三道門便是南天門了。

南天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摩空閣,言外之意是凌駕於天上的一座空中樓閣。摩天閣是二柱五檁五架樑建築,正間向南有一個拱形門,兩個次間有拱形窗,門上的漢白玉匾額上面有三個貼金隸書大字“摩空閣”,是民國著名的老中醫王易門所寫。摩空閣以紅牆襯托,與黃琉璃瓦相輝映,更顯巍峨。南天門的下層是拱形門洞,是用條形的石塊壘砌,拱形門洞上面鑲嵌“南天門”石額,門洞兩側有一副石質對聯,上面寫着: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管理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副對聯的意思是説,南天門建在高高的泰山之巔,可以感受到天庭仙境。往下觀望,台階層疊,一覽眾山小,千座山頭盡收眼底。”每當遊客到達南天門,能夠感到涼風習習,不禁想起唐代詩人李白《遊泰山》中“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詩句。明朝山東參政陳沂也寫過題為 《南天門》 的七律:望入天門十二重,夐然飛舞半虛空。千尋不假鈎梯上,一竅惟容箭栝通。風氣蕩摩鵬翮外,日光搖漾海波中。欲求閶闔無人問,但擬彤雲是帝宮。讀起這首詩來讓人心馳神往,恨不得趕快攀登十八盤仰瞻南天門了。

至今仍保持清代建築風格

南天門兩側壁立萬仞,下面有被稱為“天門雲梯”的十八盤。那麼南天門是何人所建呢?記者瞭解到,南天門創建於元代中統五年(1264年),是由泰山著名道士張志純“為之經構,累歲乃成。”,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據悉,張志純是泰安埠上保(今肥城馬埠鄉)人,他一生最精彩的事就是致力於泰山廟宇的修復工作。張志純歷經數十年,整修泰山廟觀二十餘處,其中最為艱鉅而又名垂青史的,就是創建南天門了。南天門的建築特色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典範,人工借自然之勢,自然借人工之力,實在是匠心獨運。元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杜仁杰稱讚張志純“可謂破天荒者也”。並親自撰文,讓東平路總管嚴忠範撰寫了 《天門銘》 石碑的碑文。碑文文詞古雅,書法端嚴,主要記述了張志純創建南天門的始末,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但碑文中有對當時社會頗為不滿的語句,因此清代乾隆年間在此建台時,把石碑埋於土中。直到1956年重修台基時發現了石碑,可謂一大幸事。

“為了不使石碑被風雨侵蝕,當時的管理部門在南天門外西側新建石棚一座加以保護。”南天門管理區工作人員介紹,“從清代開始,官員就注重維修保護這座古建築,嘉慶十五年(1810年),東撫吉綸請旨修葺南天門。道光七年(1827年),河南開歸道員麟慶捐金重修南天門及盤道,委歷城魏祥督工開修。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曾兩次對南天門進行維修保護,因此到現在,建築仍然保持了清代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