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阿里財報表現超越騰訊 這兩家巨頭勢頭有點猛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或許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會成為未來最大的贏家。

  最近國內兩家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先後發佈財報,在財報公佈前,騰訊今年的股價表現已經十分搶眼,37%的漲幅堪稱恆生指數的定海神針。而在財報公佈後的兩天裏,騰訊股價再逆勢上漲 3.5%,市值第一次突破了兩萬五千億港幣大關,摺合美元約3200 億。

  (資料來源:有魚股票)

  只相隔一天後,阿里巴巴在大洋彼岸也發佈了同樣亮眼的財報。

  第四財季收入385.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這一財年的經調整 EBITDA(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首破百億美金(編者按:阿里巴巴的財年從每年 4 月 1 日至次年 3 月 30 日)。

  阿里巴巴今年的股價漲幅和騰訊驚人的相似,在財報公佈前同為 37%,在小數點後略勝一籌。

  財報公佈後股價低開高走,再漲 2%,市值站穩3000 億美元。

  (資料來源:有魚股票)

  與之相對比,工商銀行的市值約合 2500 億美元,曾經的世界第一中國石油更是不到 2000 億美元,已被遠遠拋在了身後。

  其實單論營業收入乃至賺到的利潤,騰訊和阿里仍然無法與工行這樣的“宇宙第一大行”相提並論——後者在 2017 年一季度營收 1895 億人民幣,淨利潤 760 億人民幣,實力碾壓騰訊和阿里之和。

  那為什麼市場願意給科技巨頭如此高的估值?是泡沫,還是新時代的開啓?雲鋒金融打開了它們的財報,試圖一窺究竟。

  (資料來源:騰訊和阿里巴巴財報)

  從戰略方向來講,阿里巴巴和騰訊偏重各有不同,前者進軍新零售,而後者正在佈局泛娛樂。

  根據原來在“鵝廠”(騰訊員工對公司的暱稱)工作過的朋友説,騰訊越來越像遊戲公司了。2017 年一季度,騰訊的網絡遊戲收入增長 34%至人民幣 228.11 億元,佔據了總收入的接近一半。儘管沒有單獨披露遊戲業務的利潤率,但若按照增值服務整體 60%的毛利率計算,遊戲業務佔騰訊營業利潤的比例更是超過了 75%。

  遊戲市場今非昔比,早已不是 PC 電腦端的天下。騰訊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端遊實現約人民幣 141 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 24%,受益的主要遊戲如《英雄聯盟》、《地下城與勇士》及《FIFA Online 3》。而手遊實現約人民幣 129 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 57%,受益遊戲如《王者榮耀》、《穿越火線:槍戰王者》及《龍之谷》。手遊超越端遊甚至“一統江湖”,似乎已不是很遙遠的事情。

  對遊戲業務的依賴,背後邏輯是變現渠道的通暢。尤其是手遊,僅憑王者榮耀一款遊戲,騰訊一季度每月流水收入達到 30 多個億,平均每天收入 1 個億以上。別的不説,僅僅“趙雲”皮膚一項,最高的時候,一天就賣了超過 1 個億人民幣。

  但這種無本萬利的生意,必須要聚合足夠大的流量才有價值。難怪現在業內有種説法,中國只有三家遊戲公司:騰訊、網易和其他公司。

  可以説,手遊是騰訊將多年來苦心打造的社交網絡變現的最佳途徑。這麼看來,當年的 QQ 秀,也不過是小試牛刀而已。

  (資料來源:王者榮耀官網)

  除了遊戲,騰訊還在利用無人可敵的社交網絡將觸角延伸至生活娛樂的各個方面。

  2017 年一季度,QQ 的最高同時在線賬户增長 3%至 2.66 億。是的,在 70 後乃至 80 後逐漸放棄 QQ 的同時,又有新的人羣湧入了這個社交網絡——90 後乃至 00 後的新生代年輕人。

  他們有的是因為微信上充斥着長輩選擇逃避,有的純粹是因為 QQ 上有了很多他們喜好的內容。而與此同時,騰訊想要通過這個“古老”的聊天工具抓住新生代年輕人的意圖愈發明顯。此次的財報裏特別提到,騰訊在 QQ 平台推出“看點”功能,可以基於年輕 QQ 用户的興趣圖譜及大數據分析為其推薦個性化內容。還有 QQ 智慧校園服務,為支持大學生事務管理、協助學校與學生溝通、交學費及發佈工作信息提供工具。

  而通過 QQ,騰訊抓住了年輕人最喜歡的音樂和文學。受益於好友擂台及添加高價值的虛擬贈品等升級功能,騰訊旗下的卡拉 OK 應用程序“全民 K 歌”的活躍用户及付費用户大幅增長,儼然超過了老牌選手“唱吧”。而 QQ 閲讀發佈三年已經是移動閲讀界的王者, 6 億用户中 30 歲以下的用户羣體佔到了六成,在 24 歲及以下的人羣中幾乎無人可敵。

  也正因為此,騰訊在 2017 年一季度的社交網絡收入增長 56%至人民幣 122.97 億元,其中數字內容服務(包括數字音樂、視頻及文學服務)及虛擬道具銷售收入貢獻巨大。

  當然,微信的力量更加強大。與面向海外的 wechat 合併計算,月活躍賬户達 9.38 億,同比增長 23%——在中國,不用微信的人已經變成了少數。而利用這一平台,騰訊新聞和騰訊視頻都得到了令同業豔羨的流量,以移動視頻觀看次數計,財報宣佈騰訊視頻已成為行業第一。

  流量自然而然的帶來了廣告業務。一季報中,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 47%,至人民幣 68.88 億元。其中來自視頻和新聞平台的媒體廣告人民幣 25.09 億元,而來自微信等平台的社交廣告收入增長更為迅猛,同比上升 67%至人民幣 43.79 億元。

  流量變現,至少對於騰訊來説,已經不是一句“妄言”。

  在阿里巴巴方面,從最新財報可以看出,電商業務還是阿里巴巴營收和利潤的核心來源,2017 財年電商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比例為 84.6%。

  然而事情同樣在起變化。馬雲去年提出,電子商務這個概念將很快被淘汰。“從明年起,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因為未來 10 年、20 年只有‘新零售’。”

  何謂“新零售”?阿里巴巴 CEO 張勇表示,“新零售不僅是把互聯網看成銷售通路,而是線上線下一體化考慮、一體化經營。”

  電商平台在高速增長了十幾年後已經觸摸到了天花板。最直觀的表現是,曾經最願意用 GMV 來衡量增長速度的阿里巴巴在發佈最新財報時,表示這是最後一次公佈 GMV,未來將轉變成每年一次在年報中披露。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電商市場增速逐年放緩的背後,是電商的成本優勢隨着流量成本的增加而逐漸式微。資料顯示,線下租金自 2015 年開始就已經趨於穩定,甚至有所回落,而線上流量成本則從 2012 到 2016 年卻幾乎翻了兩番。

  過去一年,阿里先後投資佈局銀泰、百聯、蘇寧、三江購物。自 2015 年 8 月阿里和蘇寧戰略合作以來,蘇寧天貓旗艦店表現強勁,第四季度 GMV 是上年同期的 3 倍以上。

  此外,有着阿里系“線下淘寶”之稱的口碑網業績也實現超預期增長。本季度內,口碑平台上通過支付寶結算的支付額達 750 億元(110 億美元),同比猛增 257%。

  從最新財報來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成效初顯、進展順利。然而,未來的路還很長。線上京東、線下萬達,左右夾擊,一時勝負難料。在阿里的五新戰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資源)中,新零售依然是其未來發展不可動搖的根基。

  另外一方面,阿里則選擇走向國際化。馬雲豪言,“未來 10 年,海外市場要佔到阿里收入的一半。”

  敢這麼説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只有阿里。這正是阿里和騰訊的最大區別,它似乎已經找到了深入全世界的路徑。

  今年 1 月,馬雲曾在美國掀起一股中國旋風。上台之初對中國表現出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在瞭解馬雲願意幫助行銷美國商品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時,盛讚這位中國最大電商的創始人“他熱愛這個國家(指美國)”。馬雲還對着一眾硅谷精英侃侃而談:“過去十五年,我們改變了中國,未來十五年,我們要改變世界。”

  除了美國,阿里巴巴更是緊隨國家戰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撒網、重點培養,開始了縱橫捭闔的海外業務拓展。

  2015 年 9 月,阿里巴巴併購了印度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及其移動支付系統 PayTM,並將其打造成壟斷印度市場的世界第三大移動支付平台。

  2016 年 4 月,阿里巴巴收購了東南亞最大的電商 Lazada 的控股權,並將其旗下支付平台 helloPay(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四個公司)更名為支付寶。

  2016 年 5 月,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訪問阿里巴巴,與馬雲共同啓動馬來西亞數字自由貿易區,此外,阿里將在馬來西亞建立全球第 15 座數據中心。

  一帶一路峯會召開前,螞蟻金服正式宣佈與馬來西亞最大的兩家銀行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在馬來西亞 80%的主流商户都可以用支付寶消費。

  2017 年 5 月,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訪問阿里巴巴總部,雙方簽下合作備忘錄,巴總理表示,巴政府將全力支持在巴基斯坦建立阿里巴巴平台。

  在出海策略上,阿里並不單一依靠成熟的電商業務直接收割利潤,而是以大數據雲計算、物流網絡、支付和金融構築基礎服務,同時帶動電商業務進行海外拓展。

  曾任騰訊副總裁的吳軍在《浪潮之巔》中評價阿里巴巴説:

  “它擁有全球電子商務最完整的生態鏈和最大的營業額,已經完全佔領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制高點,只要不犯大的錯誤,現在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挑戰它的商業地位。”

  現在阿里的全球化佈局,其複雜性和不可預估性都非常高,也沒有可參照的範本,其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按照馬雲的説法:

  “我們在創造一個歷史從來沒有誕生過的,跨邊界、跨時空和跨國界的經濟體”。

  (資料來源:阿里巴巴集團總部展廳)

  生態體系——“網格生態”和“平台生態”

  阿里和騰訊,在生態體系的打造上,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阿里帝國的電商佈局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的業務將是由電商衍生出更多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阿里,已經不再是一家電商公司,而是成為以電商大數據為核心的全球性互聯網平台。

  “狹義的電子商務僅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的一部分,未來阿里提供的服務會是企業繼水、電、土地以外的第四種不可缺失的商務基礎設施資源。”

  馬雲對阿里業務提出“履帶式前進”的規劃,即旗下業務輪流領跑,按照計劃:2017-2019 年,當下已成 600 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領跑;2019-2021 年則阿里雲接棒;2021 年 -2024 年,菜鳥將挑頭。

  阿里巴巴 CEO 張勇將這種履帶式前進描述為“再造幾個阿里的主力”,而且這類業務並非是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一條條價值鏈。阿里打造出一種既有明確成長板塊又有偌大想象空間的商業版圖,為下一步創新奠定了基礎。

  以阿里云為例,2017 財年其營收規模達到 66.63 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年增長 121%。這是自 2016 財年第一季度以來,阿里雲連續第八個季度保持超過 100%的高速增長。

  反觀騰訊,儘管旗下的各個業務子版塊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都可圈可點,但似乎並不急於樹立獨立的形象。除了今年年報發佈會上宣佈拆分要閲文集團在港股上市之外,無論是騰訊視頻、騰訊新聞還是騰訊影業,雖然都可對標行業中的龍頭公司,但與阿里系在資本市場的大開大合長袖善舞相比,騰訊似乎更希望這些公司保持全資子公司的地位。

  這與兩個公司的生態體系不無關係。阿里的業務線之間很多是產業鏈的上下游關係,譬如菜鳥網絡和電子商務,網格狀生態決定了板塊之間的關聯度較為有限,甚至也可以為產業鏈上的其他公司提供服務。

  而騰訊的業務線更像是圍繞着 QQ 和微信兩個社交平台呈現的聚合態,無論是流量導入還是新業務開拓都較為依賴於這兩個超級平台。因此,如果將這些業務板塊單獨拿出去融資上市,不但會引起投資人的質疑,也很難給公司帶來額外的收益。

  當然,騰訊在這些年也投資了不少其他領域的互聯網公司,最著名的莫過於京東、滴滴以及新美大等。而騰訊採取的業務合作模式,也是將這些服務嵌入至微信和 QQ 平台,為這些公司帶來巨大流量。

  前沿投入——“NASA 計劃”和“新火種”

  對於這些科技巨頭來説,現有的業務是現金牛,但面向未來需要有更前瞻的視野和對前沿技術的投入。這是谷歌改名“Alphabet”的原因,同樣也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未來競技場。

  今年 3 月,阿里巴巴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被許多人認為是“運營驅動”的阿里巴巴對外宣佈:我們也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並且實現了技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

  與對外的雲棲大會不同,技術大會是面向阿里內部的大會,參與者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這個大會上,阿里公佈內部代號為“NASA”的計劃,這是阿里“新技術戰略”的落地計劃,它將“面向未來 20 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 20 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阿里 NASA 計劃要儲備的技術,都具有現實意義: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到淘寶的商品推薦上;YunOS 是僅次於 Android 和 iOS 的移動操作系統;人臉識別技術則被應用在螞蟻金服的身份鑑權上。還有一些底層技術比如芯片,阿里尚未涉足,但 NASA 計劃明確阿里將在底層技術上為阿里未來業務做前瞻性佈局。

  在所有互聯網企業家中,馬雲一直熟稔於利用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合夥人機制等手段來管理公司,對於擁有上百個業務線條的阿里巴巴而言,調整組織架構從來不是什麼新聞。不過,NASA 計劃大概是阿里巴巴第一次針對技術層面的架構調整,也是第一次提出重構研發機制體制。而這些動作對於整個阿里巴巴的運轉機制勢必會產生深遠影響。

  通過阿里 NASA 計劃,我們能看到這家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技術焦慮症”,這與其他互聯網公司並無二致。馬雲有一句名言是“阿里要活到 102 歲”,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小目標。縱觀世界企業發展史,始終保持競爭力的百年老店屈指可數。當新的技術浪潮來臨,都必然會淘汰一批選手而成就另一波選手,阿里巴巴啓動 NASA 計劃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技術焦慮症”。

  (資料來源:阿里巴巴集團官網)

  相比之下,騰訊在技術的基礎和前瞻研究上更為低調。除了以早期投資者的身份參與了一些海外項目,如數據公司 Diffbot、佈局健康醫療領域的 iCarbonX 和 CloudMedx,以及向個人提供雲計算服務的 ScaledInference 之外,騰訊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進展只能從今年初騰訊研究院名為“破曉 x 新火種”的年會上一窺究竟。

  騰訊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姚星在年會上發表演講,詳細解讀了騰訊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戰略規劃,最重要的有三點:

  AI 部門目前有 30 多個科學家,90%以上的人都是博士學歷以上,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

  騰訊的 AI 研究將基於四個垂直領域:專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

  騰訊的 AI 服務有三個核心應用場景:內容、社交、遊戲。

  從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騰訊的技術研究更偏向實用性和可商業化,這也與創始人馬化騰一向的理性務實有關。儘管微信現在的很多新功能已經成為全球社交平台競相模仿的對象,但在更前瞻的技術佈局上,騰訊的腳步似乎略有遲緩。

  (資料來源:網絡)

  結語

  美國《福布斯》雜誌近期評選出 2016 年最有投資價值的 10 大公司,阿里巴巴位居榜首,騰訊並未上榜。但在 WPP 和華通明略發表的第六屆最具價值中國品牌 100 強表單中,騰訊卻力壓阿里,蟬聯第一。

  騰訊發表財報後,高盛、瑞銀、瑞信、中金等投行紛紛發佈報告稱業績超預期,平均將目標價上調了 15%。而阿里的財報發佈後,還是同一批投行,一樣唱好,一樣上調了目標價。

  2014 年阿里巴巴上市首日大漲 38%,市值達到 2300 億美元,彼時的騰訊,市值不過 1.1 萬億港幣,摺合美元 1500 億。而到現在,兩者的市值則倒了個,騰訊的市值高出阿里接近 10%。

  在這背後,是兩者估值的差異。騰訊的預期市盈率接近 40 倍,而阿里巴巴則不到 30 倍。這其中美國和香港市場的差別關係重大——美股裏的中概科技股大牌雲集,但對於“舊經濟”扎堆的港股市場來説,騰訊就像是救命稻草一般重要。

  (注:白線為騰訊控股股價,黃線為阿里巴巴股價,數據截止至 2017 年 5 月 19 日,資料來源:wind)

  其實,無論是企鵝,還是 BABA,乃至其他的科技公司如百度、京東、攜程,都接連給出了靚麗的財報,證明這一輪的科技股盛宴不再是建立在虛無之上的泡沫。

  新一場的舞會正在上演,而這一次的主角是科技巨人。

  「知乎機構帳號」是機構用户專用的知乎帳號,與知乎社區內原有的個人帳號獨立並行,其使用者為有正規資質的組織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科研院所、公益組織、政府機關、媒體、企業等。這不僅是知乎對機構的「身份認證」,更是涵蓋了內容流通機制、帳號規範等全套帳號體系。和個人帳號一樣,機構帳號開通不需要任何費用,同時也受社區規範的監督管理,並要遵守相關協議。目前機構帳號入駐採用邀請制。您可以通過 什麼是「知乎機構帳號」 來了解更多機構帳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