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商鞅的兒子究竟是誰 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商鞅的兒子
根據正史記載,商鞅並沒有兒子。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成為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意識到商鞅手握重權,已經危害到他的統治權力。
話劇《商鞅》中商鞅兒子劇照
加上,商鞅變法損害了貴族階層的利益,秦惠文王剛繼位,朝中大臣給秦惠文王説,商鞅又謀反之心。秦惠文王藉此機會,剷除了商鞅及其黨羽,誅殺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沒有後人的。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一生共有2名妻子,一位是白雪,一位是秦孝公的妹妹熒玉公主。白雪是魏國大商賈白圭的獨生女兒,為了幫助商鞅實行變法,她將商鞅送往秦國,實現他的理想抱負。白雪一生深愛着商鞅,商鞅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志向,她捨棄了小愛,成全了大愛。商鞅和白雪有婚約,倆人馬上就要成婚時,卻發生了變故,倆人不得已分離。後來,白雪知道熒玉公主能幫助商鞅實現他的理想,於是勸商鞅娶公主為妻,自己帶着商鞅的兒子隱居在山中。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實現了國富民強,商鞅將白雪接回了封地,並承諾倆人永不分離。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即位,他下令處死商鞅。在行刑之前,白雪將兒子送去給了父母代為撫養,自己趕往了法場,為商鞅殉情而死。
熒玉公主深深仰慕商鞅的才華和為人,商鞅迫於形勢,娶了熒玉公主為妻。熒玉知道,商鞅心中一直愛慕着白雪,在生活上給予商鞅很大的包容,在工作上,盡全力的支持他。熒玉和商鞅也有一位孩子,秦孝公病危,熒玉為了實現秦孝公的願望,不顧身孕,騎馬前去接玄奇,結果她和商鞅的孩子不幸流產。
商鞅的妻子
在相關史書記載中,並沒有有關商鞅妻子的記載。但是在後來的影視作品中,編劇為了豐富商鞅的經歷,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的妻子是白雪和熒玉。
電視劇《大秦帝國》商鞅和白雪劇照
白雪是魏國大商賈白圭的獨生女兒,為了幫助商鞅實行變法,她將商鞅送往秦國,實現他的理想抱負。白雪一生深愛着商鞅,商鞅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志向,她捨棄了小愛,成全了大愛。商鞅和白雪有婚約,倆人馬上就要成婚時,卻發生了變故,倆人不得已分離。後來,白雪知道熒玉公主能幫助商鞅實現他的理想,於是勸商鞅娶公主為妻,自己帶着商鞅的兒子隱居在山中。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實現了國富民強,商鞅將白雪接回了封地,並承諾倆人永不分離。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即位,他下令處死商鞅。在行刑之前,白雪趕往了法場,白雪殉情而死。
商鞅另一位妻子是熒玉公主,即秦孝公額妹妹。熒玉公主深深仰慕商鞅的才華和為人,商鞅迫於形勢,娶了熒玉公主為妻。熒玉知道,商鞅心中一直愛慕着白雪,在生活上給予商鞅很大的包容,在工作上,盡全力的支持他。秦惠文王上位後,下令處死商鞅,熒玉知道後,想盡辦法營救商鞅,但是都沒成功,熒玉心急之下竟一夜白頭。商鞅得知熒玉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便把熒玉安排到了玄奇身邊,希望熒玉可以健康的活下去。
商鞅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這個故事與商鞅變法有關,商鞅為了獲取百姓的信賴,在施行變法前,發起了一個小活動。秦孝公想效仿其它諸侯國在秦國開展變法運動,便想在全社會尋求一位仁人志士,讓他帶領秦國走上富強之路。
立木取信的故事
秦孝公這一做法,吸引了很多有志之人,他們紛紛來到秦國,想通過此次變法運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其中有一位便是商鞅。
商鞅來到秦國後,有人將他引薦給秦孝公,商鞅對秦孝公説,一個國家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大力發展農業,除此之外,要按功論賞,提高百姓的積極性,統治者在這過程中,要言而有信,才能給百姓樹立威信,讓他們信服。秦孝公認為商鞅説的很有道理,但是秦孝公擔心商鞅變法會遭到朝中守舊貴族派的反對,便沒有立即執行。
兩年後,秦孝公政權得到了穩固,便決定任用商鞅,將變法一事全權託付給他。商鞅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讓人在南門豎立了一根木頭,並且下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可以獲得十兩金。很多百姓都圍了上來,但是大家都對這件事持有懷疑態度,沒有一個人動手扛木頭。隨後,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了50金,圍觀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實性了,沒有一個人去扛這根木頭。突然,人羣中出來了一個人,他將木頭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到了北門後,商鞅立即派人給這位扛木頭的人50金,大家看後議論紛紛。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大家都覺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
商鞅“立木取信”這一做法,是為商鞅變法前所做的預熱活動,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國百姓所信服,順應了改革民意。
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政權,紛紛啓用人才,進行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
商鞅舌戰羣臣圖片
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於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商鞅來到秦國後,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模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並沒有很快的得到實施,秦孝公剛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國君,他怕變法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果然不出意料,商鞅變法遭到了以甘龍和杜摯為首的保守黨派的反對,商鞅為堅持變法的好處和他們展開了一場論戰,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戰羣儒。
甘龍等人認為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和不安,秦孝公本來才登上皇位,政權不夠穩固,如果此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盪。針對這個問題,商鞅認為,國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發展做出不同的適合國家國情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國家的發展。商鞅還列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滅亡、夏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制度跟不上社會進步,人民才拋棄了它。對於,秦國而言,變法是唯一的必經之路。
甘龍等保守黨派還認為變法要順應時間,如果秦國一意孤行實行變法,物極必反。就倆人的意見,商鞅認為,秦國此時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要實行變法。縱觀李悝和吳起倆人的變法,都對秦國由借鑑意義。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於是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展開。
商鞅方升
方升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計量器。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其中有一舉措,那就是統一度量衡,這個方升便應運而生。方升,現在被上海博物館收藏,它是一個青銅器。
方升圖片
方升全長18.7釐米,寬6.9釐米,深2.3釐米。方升的底部刻有文字,左邊刻有: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這句話就説明了方升出自於商鞅之手,並且説明了方升的規格和容量。
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時,涉及了秦國方方面面,統一度量衡這一做法,開闢了以物換物的先河。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成為了秦國新一任國君,雖然他處死了商鞅,但是商鞅變法深入人心,一直在秦國民間繼續。直到秦始皇時期,商鞅變法仍被秦始皇沿用。
在方升底部,寫的文字與秦始皇的詔令相關,大致內容是,秦始皇於二十六年稱帝,這個方升依然要作為度量的工具使用。通過這一文字的詳細記述,可以得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仍用商鞅的統一度量衡作為商品交換的依據。
這個方升,後來被發現,現在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內,它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對方升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商鞅變法時期,秦國上下以物換物的標準。除此之外,方升上有明確的數字標註,這也是中國古代算數的體現,在生活中,勞動人民將數學與製造聯繫在一起,方升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