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永遠繞不過一個響噹噹的人物,那就是康有為。
康有為雖是一個出身貧寒的書生,但是他心繫國家,為戊戌變法的演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思想才開始發生變化,由愚昧無知轉移到救國救民上。戊戌變法的最終結果是以失敗告終,康有為逃亡國外。
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其必然性,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當然,康有為自身的侷限性也是造成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他主導的“保皇黨”和好友的意見產生了分歧,更是在當時社會引起巨大爭議。
雖然康有為謀國不成,但是謀家有道。雖然他的名字中有“有為”二字,但是他的一生並沒有“有所作為”。在受到西方先進思想影響之前,康有為是一個非常落魄的書生,鄉試名落孫山,雖多次努力,但是仍舊無果。而作為他的學生的梁啓超就遠勝於他,梁啓超才華過人,自小就很有名氣,鄉試便一舉成名,連主考官都想把妹妹嫁給他。
康有為雖沒有過人的才華,但是也名氣很大,主要原因就是他善於“營銷”自己,宣傳自己。在那個腥風血雨,搖搖欲墜的時代,康有為宣傳自己是一個變法圖強的仁人志士,為民族危亡而奔走,自然會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康有為和譚嗣同雖為同時代的人,但是差距懸殊,譚嗣同勇於為變法流血犧牲,而康有為主張“保命要緊”。康有為是一個有大眼界的人,進京趕考之時,恰逢馬關條約,康有為抓住時機,聯名公車上書,成為歷史洪流中的重要事件,每談到這一段歷史,康有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當時,因為公車上書,康有為的名聲也非常大,也有了“意見領袖”等高度讚揚的稱呼。但是事實上,他卻是一個“虛偽”的聖人。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光緒皇帝深受他的啓發”、“非常看重康有為”等等,都是康有為“自作多情”罷了。
其實,光緒皇帝變法的主要依靠的是“軍機四章京”,而且,他面見光緒皇帝時,他的廣東話光緒皇帝並沒有聽懂,只是草草賞他一個六品官職,也沒有多大實權。不僅如此,我們認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非常有名的著作,都是出自他手,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這兩篇著作和國學大師廖平的作品如出一轍。他的變法手段也非常激進,引起慈禧的不滿,結果自然會以失敗告終。
康有為所主張的國家大義,隨着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殆盡,他變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由政治家轉變為商人。在國外逃亡的他並沒有消停,而是打着救光緒帝的旗號,大肆斂財,並承諾如果一旦成功,官居高位也是輕而易舉。許多華人華僑並不瞭解國內形勢,一味地相信康有為。把大把錢財交到康有為手中,康有為得到金錢之後便開始大肆投資,自己的腰包變得鼓鼓的,把當初錚錚的政治誓言拋之腦後。新加坡富人交給康有為30萬兩白銀,讓他交給唐才常以援助國內起義,康有為貪得無厭,把大筆錢財收入囊中,只給了唐才常3萬兩。
有錢之後的康有為開始創辦銀行,投資房地產,賺取豐厚的利潤,他沒有過人的經商頭腦,所以投資大多還是以失利的結局告終。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卻非常富足,政府為補償他,把他的家產物歸原主,還給予他許多財產,作為流浪海外的補償。手中有大把錢財的康有為便開始投資“土地”,低價買入廣東的土地,然後再高價賣出,賺取差額。康有為的生活奢華至極,每年花費高達2萬銀元。
雖然違背了當初的諾言,也毫無愧疚之意。當初戊戌六君子為喚醒更多的仁人志士參與到變法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康有為卻在為保命奔走異國。
譚嗣同的父親是三品大員,他出身高貴,生活衣食無缺,卻甘願為變法流血犧牲,反觀康有為,舉着變法的大旗卻在為自己謀利益,差距一目瞭然。在康有為心中,戊戌變法只是他生逢亂世的契機,是他為自己贏得名和利的手段與工具而已,歸根究底,他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眼中並未裝着整個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