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最近閨蜜發現她家孩子看上去總是孤獨的。最近閨蜜發現她家孩子看上去總是孤獨的。別人家的小朋友在幼兒園都是跟大家一起玩,而自己的孩子每次都是孤零零的。

到了週末,鄰居家的小林早早的就陪小夥伴出去了,但是她家孩子就悶不吭聲的呆在家裏。

閨蜜想讓孩子出去玩一會兒,多和其他人接觸接觸,她就批評起孩子:“怎麼這麼內向,沒出息,連玩都不敢!”

結果孩子説:“媽媽,我不知道如何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我很孤獨。”

當閨蜜聽到孩子這句話的時候,眼淚差點流出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呢?同時也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媽媽錯了。

“孤獨感”是很多孩子的隱性“情感”,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孩子的孤獨感?

Ken J. Rotenberg和Shelley Hymel合著的 《孩子的孤獨》一書中認為:孩子的孤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人是羣居動物,他們只有待在一起才可以抵制其他尖牙利齒的動物的侵襲。社會屬性是人類特有的,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孤獨”就是反天性存在的。特別是孩子,在塑造性格和學習知識的階段,孤獨不應該存在!因為孤獨並不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為何有的孩子還會孤獨,沒有或者不喜歡交朋友呢?

1、家裏只有一個娃

1941年度斯大林獎金的獲獎作品,前蘇聯作家維爾塔的長篇小説《孤獨》曾有過這樣的描寫:“我”是家裏的唯一的孩子,儘管這在那個年代是“獨特的”,但是這總會讓“我”看上去有點不同。“我”開始不願意跟人説話,喜歡特立獨行,“我”終於成了孤獨的人。

造就“我”孤獨的原因就是“一個孩子”。

雖然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但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這讓孩子在家裏處於“眾星捧月”的地位,但是正因如此,孩子好像變得不會和除家人之外的人相處了。孩子只能選擇“孤獨”。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認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此後不久,另一名叫尤金·波漢農的心理學家更是對獨生子女進行了毀滅性的分析:他們“不太冒險”和“過於敏感”。容易出現“自負的自負”。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獨生子女“缺乏同伴關係”。

雖然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但是“一個孩子”確實他們孤獨的原因。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2、電子設備讓孩子“孤獨”

高科技的出現,或許讓孩子更加孤獨。

一些高科技的出現,讓孩子更加的沉溺於手機給自己帶來虛擬感,導致孩子不想和外界接觸。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尼古拉·博肯(Nicole Beurkens )曾經對一組4-8歲的孩子進行了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時間經常被“電子屏幕”佔據的孩子,在交流和社會情感方便,比不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要差很多。“電子屏幕”會每天減少孩子48分鐘的溝通時間,讓其一直處於封閉的世界,造就了他們的孤獨。

3、父母的影響

有些孩子天生好像就和外界有一層看不見觸不着的膜,即使親近如父母,也很難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這也讓不少家長感到有些傷心: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親近自己?

其實這跟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孩子很不願意和其他人接觸,完全是在模仿父母。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在這裏又分兩種情況。

※ 一種是父母本省很忙,沒有時間讓孩子看“社交”的樣子,很多家長好像都很“公務繁忙”,忙着賺錢養家,忙着打掃家庭衞生,忙的好像忘了孩子也需要陪伴。有時候即使想起來孩子的時候也是扔給了孩子一部手機或者是一本繪本就草草了事。

孩子原本是很期待和家長一起進行玩耍,但是慢慢發現家長好像一直都在忙碌,於是他們就逐漸的不再期待和家長們的相處,也開始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玩手機、看漫畫、看電視、玩玩具等等,就是不再願意和父母在做交流。

※還有一種是父母本身就很封閉

我有個朋友,也是全職媽媽,一個人帶孩子。這位媽媽非常擅長和熱衷各種家務。每天大部分時間就是帶孩子在家,或者她自己陪着孩子玩,或者在收拾家,孩子三歲前,幾乎沒有跟小夥伴一起玩過,都是跟媽媽待在家裏。

等孩子去了幼兒園了,基本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整天孤孤單單。

這位媽媽的行為影響到孩子,孩子更加沉溺於自己的世界當中,也讓孩子缺少了和其他人合作的機會。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有些孩子享受孤獨也是很好的,但是有些孩子卻是“被迫孤獨”的,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做出一些改變,讓孩子遠離“被迫孤獨”。

家長們需要了解的是,有些孩子的孤獨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無法和其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交關係,導致孩子日漸處於孤獨當中,而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科技出現在人們的身邊,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人們就會生存在一個人機的世界當中,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和其他人進行建立一定的社交聯繫的話,很容易會讓孩子陷入困境當中。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孤獨感如何影響孩子

當孩子們偶爾經歷孤獨的時,通常不會產生持久的影響。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感到孤獨,情況就不同了。它可以在很多方面影響孩子:

感到孤獨的孩子可能是:

自尊心降低的可能性更大。他們可能會覺得別人在拒絕他們。孩子們可能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並最終認為他們是沒有任何有價值的。

承擔正面風險的可能性較小。嘗試新事物可以建立信心,並帶來新的興趣和技能。但是已經感到被排斥和脆弱的孩子們可能不希望踏上這一步。他們可能害怕引起對自己的關注,並可能會失敗。

更可能會感到悲傷,脱節和擔心。孩子們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孤獨感。他們可能會把悲傷留在裏面,並遠離他人。否則孩子可能會生氣並表現出,而負面情緒和孤立感的結合會導致抑鬱和焦慮。

更有可能從事危險行為。孤獨感強的孩子可能會飲酒或吸煙,打罵同學,破壞財物或做其他冒險的事情。

不想孩子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只有大人之間才會存在一定的社交,而孩子在年幼時期,只是處於和其他人進行恰當的交往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在孩子身邊,其實早就織起了一張“社交網”,家長們卻沒有發現。

1、能打敗孩子“孤獨感”的對手,只有“社交能力”。

卡耐基曾經説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佔85%。”

社交能力是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家長更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培養一定的社交能力,因為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一定的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而能夠有效的處理人際關係,不僅能夠使自己感受到身心愉快,也能讓他人感到愉快。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之後才能夠更好的讓孩子融入社會生活當中。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2、家長可以利用\'\'聊天力”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教育方面,猶太人特別注重對孩子的“聊天教育”,因為猶太人認為可以從聊天的角度來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聊天十分的簡單,也沒有那麼的神秘,但是如果從教育方面來看的話,“聊天教育”又和普通的聊天有着很大的不同。

▲聊天其實可以從對視開始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孩子敢於和其他人進行對視開始。

在國外的社交禮儀當中,人們認為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注視對方的眼睛是對於一個人基本的禮貌。

家長可以讓孩子與其他人進行聊天的過程當中,首先訓練孩子注視着對方的眼睛,之後再和其他人進行見面交流。

當孩子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過程當中,注視着其他人眼睛的時候,可以給別人一種正在傾聽的感覺,這也會讓其他人感覺到自己被尊重,更願意和孩子進行交往。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利用“曼迪諾定律”

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説過:“微笑就是陽光,他能夠消除人臉上的冬色。”

而曼迪諾定律就是一個有關於微笑的理論:當人們給予他人微笑的時候,產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在遇到一個不熟悉的陌生人,不知道如何建立有效的交往時,給予對方一個恰當的微笑向對方進行示意。這樣也能夠有效的緩解孩子緊張的情緒,有利於孩子與他人進行下一步的交談。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培養孩子學會傾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傾聽就是憑藉聽覺器官接受言語的信息,之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過程。

家長在培養孩子和其他人建立社交關係的過程時,可以培養孩子學會傾聽,在傾聽的過程當中尋找關鍵的信息,之後通過轉化思考進行理解,在和其他人進行交流,這也能夠讓孩子形成有效的聊天。

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長們不僅可以從“聊天力”當中進行培養,還可以通過這些方式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3、鼓勵孩子多接觸外界

家長們可以領孩子多出去和其他人進行建立交往,例如日常生活當中的走親訪友就可以讓孩子進行同行。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孩子會見到一些不同齡的大人和小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和其他人結交朋友,從不同人的身上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建立和其他人的交往,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4、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裏面做客

當孩子還處於上學的年紀時,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多領一些身邊的同學到家裏面進行做客,這樣也能夠有力地讓孩子和其他人進行交往,同時激發孩子和其他人建立交往的興趣。

家長可以在孩子和同學進行相處的過程中,單獨的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能夠擁有一些和同齡人之間的秘密,這樣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孩子和其他人的關係。

不過在孩子和其他人建立交往的過程當中,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給孩子設立一定的界限,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在和其他人相處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基本的禮貌,不要冒犯他人,侵害他人的隱私。

同時,家長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孩子和各類各樣的人進行交往,學習每個人身上不同的優點,這樣對孩子長期的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消除孩子孤獨感,讓他們勇敢社交,這兩個問題別忽略:

1、投入其中

在“消除孩子孤獨感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要投入其中。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和思考交流和社交的內容,“不入腦”的溝通和社交是起不到任何交流的目的的。

2、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好奇,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與他人進行雙向的有效溝通,而不只是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説而已。

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最終的答案結果並不只是一個,聊天過程當中其實也一樣,家長可以在孩子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一件事,只要觀點有所根據,家長其實都是可以對孩子進行一定的鼓勵的,因為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觀點時,就代表孩子已經進行了思考。

小結:

無論家長是想要培養孩子的“聊天力”,還是想要培養對孩子有利的社交能力,最終的結果都是希望孩子能夠生活得快樂。

我們知道孩子充滿“孤獨感”不好,但是如何孩子十分享受自己一個人獨處,享受一個人孤獨的樂趣時,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孩子孤獨的自由。因為當家長真正尊重孩子的選擇時,孩子才能夠擁有更真實的快樂。

每一個家長關注孩子,愛孩子最終都是希望孩子快樂的,所以家長們不妨放手讓孩子成長,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面對自己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4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總一個人並非內向,是有“孤獨感”,家長用“聊天力”能改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