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有這些舉動時,別再傻乎乎的餵奶了,小心害了孩子!
母乳餵養的時限: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推薦,為了實現最佳生長、發育和健康,嬰兒在生命的最初6個月應完全接受母乳餵養,即僅食用母乳。“完全母乳餵養”界定為不餵給除母乳之外的任何食物或飲料,甚至不喂水。但是,允許嬰兒服用滴劑和糖漿(維生素、礦物質和藥物)。母乳是嬰兒健康生長和發育的理想食物;它也是生殖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母親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嬰兒在6個月大時(180天)開始接受除母乳之外的補充食物。食物應當是適當的,也就是説應當提供足夠的能量、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以滿足兒童生長的營養需求。應當以安全的方式製備和餵給食物以便儘量減少污染的危險。
從完全母乳餵養到充分利用家庭食物的過渡是一個非常脆弱的時期。在此時,許多嬰兒發生營養不良,從而顯著地造成世界範圍內5歲以下兒童中很高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嬰兒必須獲得適當、足夠和安全的補充食物以便確保正確地從母乳餵養階段過渡到充分利用家庭食物
母乳餵養是媽媽們的天職,沒有哪個媽媽天生就會餵養,有時候媽媽們分不清寶寶到底吃飽了沒,還在喂。寶寶有這四個表現説明他已經吃飽了,不想孩子受罪就別餵了!
1、躲避扭身
寶寶在吃奶之後,露出了滿足感,這就説明寶寶吃奶吃飽了。如果在寶寶在吃奶之後寶媽繼續餵奶的話,寶寶就會產生抗拒感,比如説躲避扭身,就説明寶寶不想再吃了。
2、吐出來
寶寶有時候可能會吐奶,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如果你感覺寶寶吃了很久,那麼這個時候寶寶吐奶,就説明寶寶不餓了,不要再給寶寶餵了。
3、左右搖望
寶寶在吃飽之後的表現跟成人沒有區別,那就就是對吃沒有了興趣。周圍的動靜引起他的關注,這就説明寶寶吃奶吃飽了。
4、大小便次數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有的時候便便跟往常不太一樣,其實,從寶寶的大小便中,可以看出寶寶吃飽了沒有。吃母乳的嬰兒一般每天大便3—4次,吃奶粉的嬰兒,大便基本每天2次,金黃色,呈糊狀。如果寶寶沒有吃飽,大便的次數就會減少。
寶寶吃奶飽的標準,媽媽們都學會了嗎?
食物在胃和腸道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
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迴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mmol(約10.6g)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藥物。
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
如果不是在醫院中進行詳細的腸內檢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根本無法觀察腸內的情況的。正因如此,希望大家更要注意自己的排便情況。大便正是“來自於腸內的書信”。根據大便的顏色、形狀和味道,就可以瞭解體內的狀況。因此,如果好好地觀察大便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身體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而腸道健康又與大便的情況密切相關。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等情況,便可以判斷腸道是否健康。如果大便不正常,就要高度重視,做好腸道調養,謹防疾病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細節變化,也可以判斷我們的腸道調養效果,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