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出自《史記 淮陰侯傳》記載的一句韓信所説的話。
這句話是韓信在被漢高祖劉邦改封為淮陰侯後,對自己遭遇的感嘆。然而,滾滾歷史長河之中,像韓信這番遭遇的比比皆是。
從漢朝開始,凡是大一統的漢族開國皇帝,手下的開國功臣幾乎都難逃屠刀。
漢高祖劉邦,封王封侯的開國功臣除了張良全部殺盡。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即使沒有揮舞屠刀,也用了最低成本,讓手下的將領都變成了“光桿司令”。
明太祖朱元璋,藉助明初四大案把朝中地方的各階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
由此可見,大多數開國皇帝都會害怕自己手下的功臣能臣權勢過大,影響自己乃至自己後代的皇權,往往都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降低他們的威脅。而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殺之而後快。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人
但是有“唐宗”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沒有殺功臣,也沒有打壓功臣,反而給他們兵,給他們權,讓他們建功立業。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向唐太祖李淵建議,希望讓李元吉帶兵討伐突厥,實際上是想要李元吉取得當時為秦王的李世民手上的兵權,從而削弱李世民的地位。
不巧的是,這個計劃被李世民的“線人”王晊得知,通風報信給李世民。迫不得己之下,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震驚,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退位,禪位於李世民。
每次朝代變更,亂世統一,都會湧現出大批英雄,唐初時期也不例外。像家喻户曉的尉遲敬德,李靖,秦瓊,李勣,還有長孫無忌,魏徵等等名臣武將。
上圖_ 玄武門政變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就一點不擔憂?一點不害怕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所謂的“兄弟情誼”嗎?
1. 沒有人的功勞能震這位“主”
像劉邦殺韓信,英布,漢景帝劉啓殺周亞夫,宋高宗趙構殺岳飛,朱元璋藍玉案殺藍玉,明英宗朱祁鎮冤殺于謙。無外乎都是因為臣子功勞過大,聲望過大,功高震主,可以説是讓皇帝“一激靈”。這時,唯有“殺”之,“滅”之。
但是李世民不一樣
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動李淵起兵反隋。起兵以來,更是帶頭出征,親自衝鋒陷陣。公元618年,楊侑被廢,李淵稱帝,唐朝就此開始。同年起,李世民西破薛舉,薛仁杲;北滅宋金剛,劉武周;殺華北王世充,竇建德;收華北;立下赫赫戰功。
可能看戰績並不是那麼的明顯,那麼他身上的官職可以説是赤裸裸的證明。起兵初時,被李淵封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唐朝建立之後,進封尚書令、右翊衞大將軍、秦王。大破四方,擴張領土凱旋而回之後,威望更加鼎盛,官拜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俸祿和權利更是驚人,位在王公之上,食邑增至三萬户,還被允許自置官署,可以説是唐朝第一武將文臣都是李世民這個秦王。
上圖_ 唐高祖李淵
2. 李世民的家世不一樣
李氏家族,在隋朝的時候就是大家族,李淵是隋朝官員,母親竇氏是北周的皇族。隋煬帝大業九年十五歲的李世民娶了齊國公長孫晟之女長孫氏,大業十一年,隨軍前去雁門關救隋煬帝,大業十二年時任唐國公的李淵還出任了太原留守。
所以説李家可以説是名門望族,起兵反隋完全是“市場競爭”,大家熟悉的長孫無忌,秦瓊,尉遲敬德,李靖這些人都是李世民“聘請”來的“職業經理人”。只不過是為唐朝這個大企業“上市”立下汗馬功勞而已。
上圖_ 尉遲敬德,即尉遲恭
但是像劉邦,朱元璋他們,是平民造反,真的屬於“創業”型老闆,前期一窮二白,啥也沒有,所以跟隨他們的這些兄弟大多數是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的,再加上創業初期,前途渺茫,難免得拿出“打下天下大家一起分”“各取一半”這種大餅來忽悠“合夥人”。
所以等自己的“企業上市”了,唐朝就是李家的,不管是兵還是威望,都是他們李家一手帶起來的,給你們這些“職業經理人”再大的權利也都是隨時可以收回的。而“合夥人”就不一樣,有些兵是“合夥人”帶來的,前期糧,軍餉可能也都是“合夥人”贊助的。所以這些合夥人都是要兵有兵,要威望有威望,擱誰誰不怕?
上圖_ 唐朝版圖
3. 能臣武將沒有兵
唐朝初期的兵制是府兵制,該制度的核心就是兵農合一,太平時期是耕種的農民,時不時訓練訓練,鍛鍊身體,戰時集結,從軍打仗。
這個制度的最大好處就是便於管理。中華民族其實從古至今都不喜歡戰爭,但是不害怕戰爭。尤其是普通的底層人民,其實並不喜歡戰爭,沒到山窮水盡活不下去的地步沒人樂意造反打仗,但是一旦涉及到外敵入侵或者觸犯到自身的利益了,人民內心的戰鬥潛質還是會被激發出來的。
所以,這些有能力的功臣武將即使有造反的心和能力,也沒有大量兵會跟隨。天策上將李世民造反發動政變的時候,也只有八百衞兵相助,還算是“投機取巧”直取的李建成等人。
上圖_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4. 李世民的個人魅力
李世民的年紀比較小,“繼承”皇位的時候才二十八九歲,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多數都比他大很多,甚至還有大一輪的。李世民年輕的時候沒人敢反,等到李世民年老了,這些功臣們可以説是有反心也垂垂老矣反不動了。
綜上所述,其實“殺功臣”這種事,劉邦朱元璋等人是不得已為之,而李世民並不需要,也正是李世民的“不需要”和李世民的才華能力才造就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