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是違逆孔明,最後還因謀反而死,演出的是個非常不好的角色。不過,魏延這個人成為問題人物,是在劉備死亡以後,在劉備生前倒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劉備在四歷二一九年當上漢中王這時也是劉備的最盛時期。而這時要任命誰為漢中太守,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的漢中太守,指的就是北方軍隊司令官,也就是當蜀與魏進入作戰時,必定得位在第一線的人物,因此非得要選出一個有能力的人才行。當時,一般都認為應該是由張飛來擔任,而張飛本人亦如此認為。只不過,後來擔任漢中太守的卻是魏延,讓大家都吃了一驚。
魏延這個人在此受到相當高的評價,而他對劉備也有相當的忠誠,只不過,在劉備死後,對於孔明從魏延的角度看來,實在不覺得這個人怎麼樣。也就是説,對於在先帝生前從沒有上到過前線的人,他是怎麼都無法止住不滿的感覺。
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孔明偏心的場面不少,尤其是在對魏延的時候更是明顯。本來魏延是在赤壁之戰後才跟隨劉備的,在他還在某位太守的身邊做食客的時候,因劉備軍攻擊而來,魏延將那位太守殺了,而後降伏成為劉備的部下。這時,在《三國演義》中,孔明曾説過魏延是殺死恩人的糟糕人物,因此最好是把他殺掉,不過,劉備只是隨口應應而已,並沒有把他給殺了。就這樣,這時的孔明已經看出魏延具有謀反之相而提出將之殺死的這件事,就一直成為以後的伏線。不過,比較奇怪的是,之前其他的人——還有許多將君主殺死後投靠劉備的人物——孔明卻什麼都沒有説就接受了,為何只有在魏延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主張呢!如果是要做為數十年之後謀反的伏線,也未免太前後矛盾了吧?因此我相信這一定是故意安排出來的。
隨着時間的經過,孔明進入了與第三十四位司馬懿的戰鬥中。這就是葫蘆谷之戰,乃是在《三國演義》中,第一〇三回內的故事。
他在非常狹隘的山谷中,準備把司馬懿引誘而來——這個引誘的任務就是由魏延負責然後現放火讓其無法逃生。只要利用秘藏的火藥引爆即可引發強大的火勢,而在將司馬懿燒殺的時候,也可以同時把魏延一起燒死。只不過,這時剛好下起了雨,使得司馬懿撿回了一條命。而同時,魏延也得救了,於是——不過,這本來就是虛構的東西,這場戰役也不存在於現實之中——魏延非常生氣,認為你明知道我還在其中,居然還放火,不是分明就想置我於死地嗎?孔明倒是推託道沒有這回事,而是部下馬岱——喜歡《三國志》的人應該知道他是誰才是——不小心點着了火,這完全是他的失誤,就將馬岱由將軍降為兵士。
依據本文的説明,孔明原本是想將司馬懿和魏延一同解決的,沒想到卻失敗了。當我第一次讀到馬岱最後只好穿着濕衣逃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好過分,我認為在《三國志》中所出的策略,這是最骯髒的手段,在此之後我對孔明——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孔明——就怎麼都難有好感了。也因此我對於讀了《三國演義》後站在孔明那邊的讀者,在讀了這一段故事後依然能夠對其感到尊敬自是感到不可思議。只不過這段故事的有無,依版本而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是後代的編者所添加的。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説法,在史實上的孔明是絕對沒有任何責任的。在《三國演義》中即使是對其偏心,但作者是否具有別的意圖,所以才有這一段不公平的策略描寫呢?我倒是蠻想知道的。